光荣岁月——米格-19(MiG-19)简史(3)
发动机,这种发动机单台推力 2,150Kg,加力推力 2,700Kg。除了更换新的发动机,米格设计局还对这加技术验证机作了其他一些更改,在机身上加装了 2 个
220 升和一个 330 升的油箱并在后机身增加了一个减速伞舱。
随后进行的飞行试验数据证明米格局的并列双发设计方案是可行的,但同时也发现了两台
AM-5F 发动机的推力对于一架真正的超音速战斗机来说仍然是不够的。在试验飞行中,SM-1 曾在 5,000 米高空达到了每小时 1,193
公里的速度,其爬升率达到了 2,438 米/分钟。SM-1 共建造了 2 架,前苏联军方给它的军队编号是 I-340(I 是俄文中战斗机这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
SM-2(I-360)计划
1950 年 7 月 30
日,斯大林在克林姆林宫召开会议讨论苏联空军未来战斗机的发展。会议强调了新一代战斗机必须比现有的战斗机航程更远。于是米格设计局被要求在米格-17
的基础上发展一种加大航程的型号(后来发展成了米格-19),雅科夫列夫设计局也参加了这次会议并接到了研制装备雷达的雅克-25“闪光”全天候远程战斗机的任务。
米格局的新机计划被赋予了 SM-2 的设计代号和 I-360
的军队编号。该机的总设计师是阿纳托利·布鲁诺夫,他的助手洛斯提斯拉夫·贝利雅科夫负责米格设计局内参与新机子系统设计的各部门的协调工作。
SM-2 采用了后掠 55º
的后掠翼型,两侧翼根处各装有一门 N-37D 37
毫米机炮。沃尔可夫领导的武器设计小组负责新机的武器选择和布局。翼根布局方案的最大好处在于它空出了机鼻处的空间来安装其它设备。
SM-2 与 SM-1 的区别有:SM-2 的机身加长了 1.6 米,翼展从
9.62 米缩短到 9.04 米,全重由 5,210Kg 增加到 6,820Kg。SM-1 的机翼上有 3 个翼刀(标准的米格-17 的机翼),而 SM-2
只有一个。SM-2 的着陆灯从左翼下移到了机鼻下方,主起落架和起落架舱门也作了修改,腹鳍面积有所增大。SM-2 还有一个明显特征是采用了 T 型水平尾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