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机的诞生——记米格-21(MiG-21)的发展过程(25)
芬兰空军的
MiG-21Bis
1979 年 12 月号瑞士《国际航空》杂志写道“装备新型导弹的米格-21
比斯飞机更具威胁性,尽管活动半径有限是它致命的弱点,但是,它在垂直和水平加速性、飞行速度与盘旋半径等方面却完全可以和 F-16
相抗衡,而这些性能在空战中是有着决定性意义的。”
这在某种程度上对两机优劣问题已作出了回答。
米格-21
比斯飞机装备了所有华沙条约国的空军,许多发展中国家也购买这种飞机,印度还获得了这种飞机早期型的制造权。米格-21 比斯的售价较 F-16
低得多,而且其飞行员的改装训练费用也很低。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一种轻型、机动性好、武器优良而且价廉的飞机是会得到全世界认可的。诚然,米格-21
比斯有些性能较 F-16 差得很多,但由于它的良好的普及性而得到了补偿,使它成为许多国家空军 80 年代初期的主要装备。
米格-21
比斯面世以来,匆匆时光已去多年,这种飞机似乎亦可束之高阁而淡忘了。但是,这种飞机的培育者们却并不这样,随着雷达技术的进步,他们前想进一步提高飞机作战性能的可能性。他们为它装上了新型“标枪”’雷达(这种机载雷达在
1992
年莫斯科航展上曾展出),以及与其配合的机载数字式电子计算机和显示器。这样,即使在地杂波和强雷达干扰的情况下,飞机不仅可以发现前半球的目标,而且也可发现后半球的目标,并
将它消灭。
米格-21 的教练型
世界所有著名的批生产型战斗机都有自己的双座教练型,米格-21 也不例外。
60
年代初,苏联各航校和部队主要使用的教练机仍然是已经落后的乌米格-15,尽管在亚音速区它可靠并易于驾驶,但它只能作为改装超音速歼击机的过渡机种。因此,当米格-21F
一投产,米高扬设计局即开始研制它的教练型。
从外观看,教练型除采用双座座舱和空速管移至进气口上部外,其余和作战型几乎无差别。教练型仍装
R-11F-300 发动机,采用 SK 型弹射座椅。飞机带油 1,950 干克,武器为一挺 12.7 毫米机枪。每一座舱都有独立的向右开启的舱盖。
第一架双座型机 E-6U-1 于 1960 年秋开始工厂试飞,10 月 17 日,由
L.莫斯塔宾柯驾驶完成首飞,调整试飞花了不到一年时间。1962 年,第比利斯飞机厂开始成批生产米格-21U(66 号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