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机的诞生——记米格-21(MiG-21)的发展过程(10)
1958 年 5 月,改型歼击机的第一
架试验机 E-6-1开始工厂试飞
这次事故的原因很快就查清了,
是由于迫降过程中液压系统失灵、电
动操纵系统又未能启动而造成的。根
据米高扬的副手别利亚科关(现任米
高扬设计局局长)的建议,在第二架试
验机 E-6-2 上,采用了复式液压系统,
把电动系统拆掉。
第 2 架试验机 E-6-2 于 1958 年 9
月开始工厂试飞,9 月 15 日完成了首飞。K.K.科克基纳基取代了 V.A.聂菲多夫负责对飞机的试飞。试飞 15
次后,于 11 月飞机转场至克拉斯诺
沃茨克继续试飞。按工厂试飞大纲,
飞机共试飞 46 次,在这期间,更换了
三台发动机。
12 月,第三架试验机 E-6-3,亦称
米格-21F 也到达
克拉斯诺沃茨克,
用于武器系统的试验。E-6 机型共完
成 61 次工厂试飞,
可以确定米格-21F
的主要飞行性能,
在 15,300 米高空飞
机的最大平飞速度为 2,100 公里/小时(M=1.97)。
试飞总结报告指出,如果取消
M2.05 的速度限制,飞机的最大飞行
速度还会更大。飞机从 M1.24 加速
到 M1.97 所需时间为 160 秒,最大升
限 20,700 米,开加力飞机以 505 秒钟
可爬升到最大升限。发动机最大推力
状态下的实用升限为 14,500 米,不带
副油箱的航程为 1,800 公里。机上装
两门 NR-30 机炮,各备 30 发炮弹,左
右翼下还可挂 UB-16-57U 火箭发射器,装 S-5M(ARS-57M)空空火箭
弹或 S-5K(KARS-57)空地火箭弹。
翼下挂架也可挂更大型火箭弹 ARS-240 或两颗 50~500 千克炸弹或燃烧
弹。
飞机装有 SK 应急弹射救生系
统,飞行员弹离飞机后,座舱盖将保护飞行员免受迎面气流的伤害。E-6 飞
机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操纵性,根据
试飞员科克基纳基的意见,部队的飞
行员完全可以驾驶米格-21F 飞机。
在国家验收委员会尚未作出投产决定
之前,莫斯科“劳动旗帜”厂和高尔基
城飞机制造厂就开始了飞机投产的各
项准备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