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23(MiG-23)“鞭挞者”——消息与评价
米格-23“鞭挞者”——消息与评价
作者:Tomcat114、Michael etc.
小熊爸爸 编译相关资料:MiG-23
Profile

一,设计理念
在世界航空史上,米格-23 比其他任何的一种飞机都受到了更多的误解。
60
年代,苏联面临着西方新研制的空中优势战斗机的挑战,此时他们做出的对策并不是相应地研制一种机动性更好的飞机,而是马力更大、速度更快的飞机。它可以与敌人进行空战,而当飞行员判断无法取胜时,基于良好的高空高速性能,它也可以及时逃走。另外的一个设计基础理念是,它必须结构简单,以便于大量制造、简单方便地维修保养、能在严酷的条件下执行任务。因此,与它的前辈米格-21
相比,米格-23 的速度更快,加速性能更好,航程更大,但在机动性能方面并不优秀。
这些设计理念是苏联人从越南战争中得出的经验,实际上,米格-23
正是越南人所需要的飞机——可以用来拦截在中空飞行的、速度相对较慢、数量规模庞大的美国轰炸机、攻击机编队。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 60 年代,除了米格-25
以外,米格-23是为了满足“迫切的需要”而制造出来的最后一种战斗机。
为了满足这些设计要求,米格-23
采用了改进的机身、可以根据飞行状态而改变角度的可变掠翼,在起飞、着陆和高空巡航时,后掠角最小(18度),以缩短起落距离或增大航程、延长续航时间和节省燃料;在亚音速飞行时,后掠角取中间位置(47度);超音速飞行时,后掠角最大(74度),以减小阻力,提高飞行速度。机翼只有这三种角度变化以符合“结构简单”和“造价低廉”的原则,这就使米格-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