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机的诞生——记米格-21(MiG-21)的发展过程(24)
米格-21 比斯
对两种飞机谁优谁劣的问题是无法简单作出答复的。米格-21 比斯是米格-21
的最后一种批生产改型,于 1972 年初开始装备苏联空军,其改型设计工作则始于 60 年代末期。当时,米格-21
歼击机的结构和设备的发展潜力几乎都已挖尽,唯一还有点改进潜力的方面是动力装置和燃油系统。为此,图曼斯基设计局从 50 年代中期起在 R-11
发动机的基础上研制新改型——R-25-300 发动机,其加力推力达到 7,100 千牛,比 R-11 增大了 2,000
千牛。与此同时,米高扬设计局则对飞机的燃油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对飞机的背鳍结构也加以改进,结果使飞机的载油量大大增加,达到 2,390 千克,较米格-21SM
和米格-21MF 增大了 190 千克。
装 R-25-300 型发动机,燃油系统已改进的米格-21 比斯歼击机从 1971
年起开始试验,1972 年~1974 年在高尔基城飞机厂投入批生产。米格-21比斯除基本型——75 型外,还有 75A 和 75B
两型,后两型是专为华沙条约国和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其机载设备略有不同。
芬兰空军购买了一批米格-21 比斯,芬兰飞行员们对这种飞机十分赞赏。与米格-21MF
相比,米格-21 比斯起飞重量减小,发动机推力加大,其爬高性能和其他机动性能得以改善。飞机的武器系统更加先进,用 R-60 导弹取代了 R-3S
近距格斗空空导弹(原计划配备 R-55 导弹,但这种导弹未投入批生产)。飞机采用新型瞄准具,这样,飞机在机动过程时其 Gsh-23L 机炮也能瞄准射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