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机的诞生——记米格-21(MiG-21)的发展过程(13)
通常,在改进一架飞机的作战性
能时,操纵特性全变坏,而米格-21 的
设计师们始终注意改善飞机的操纵
性。当米格-21F-13 投入成批生产
后,就利用第三架试验机 E-6T-3,在其
机头两侧装上全动鸭式平尾。但结果
不甚理想,这种改型未能投产。不过
在 E-6T 的基础上作了其他一些改
进,形成了一些新的机型。

当米格-21F-13 投入成批生产
后,就利用第三架试验机 E-6T-3,在其机头两侧装上全动鸭式平尾
E-6 一诞生就获得了国际航空联
合会的正式命名——E-66,它由设计
局试飞员 G.K.莫索洛夫驾驶,于
1959 年 10 月 31 日,在 15~25 公里的
直线航线中创造了
2,358 公里/小时的
世界速度纪录。另
一架改型机 E-66A,座舱之后增
加了辅助燃油箱,
机身下加挂了火箭
加速器,仍由莫索洛夫驾驶,于 1961
年 4 月 28 日创造了 34,714 米的世界
飞行高度纪录。
从米格-21F-13 到米格-21P 截击
改型
在批生产的米格-21F-13 的基础上,
制成了几架满足不同用途的飞行试验平台。1963 年夏,两架 E-6B 试验机
中的第一架开始试飞,这种飞机用于
研究飞机以 16º-18º 迎角着陆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