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机的诞生——记米格-21(MiG-21)的发展过程(21)

越南空军的米格-21PF-V
越南人民军空军司令部顾问——苏联退伍空军少将 M.H.菲辛科提供了如下数字:在 1966 年前 4 个月空战中,美机被击落 11 架.越南损失为米格-17 机 9 架;5~12 月,米格-21 参战,美
方损失 47 架飞机,越方仅损失 12 架。
米格-21PF、PFS 和 PFM 等截击机大量生产,1964~1965 年,米格-21PFM 由高尔基城工厂生产,1966~1968 年,其出口型则由莫斯科”劳动旗帜“厂生产。这几种型别在被更先进的米格型机替换下来以前,在许多国家服役了 10 多年。
米格-21 的全天侯侦察型问世
飞机设计师通常采用两种途径研制侦察机:研制全新侦察机,或是在已有的
批生产机的基础上改进。从研制周期和节省费用来看,后者比前者为好。
60 年代初期,苏联也面临了这一选择。当时,苏联的战术侦察机 IL-28R、Yak-27R 和少量的米格-19R 都
已落后。米格-21 的设计师们提出了
这一想法,并得到军方支持,于是着手在歼击机的基础上研制超音速全天候
战术侦察机。
第一种侦察型在带附面层吹除系统的批生产型米格-21PF 的基础上改进,侦察型原型机 E-7-8 与米格-21PF 型几乎没什么差别,只是垂尾
介质翼尖形状有细小改变,为了便于
安装新设备的天线,在两翼尖上,装上了小型雪茄形整流罩。机身腹部增加流线型设各舱,翼下原武器挂架上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