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败者为王——诺斯罗普/麦·道 YF-23“黑寡妇II”战斗机(9)
在此期间,ATF 的设计重点也发生了变化。按照“大趋势”计划研制出来的 F-117 隐身战斗轰炸机已经于 1981 年 6
月首飞,很快将交付使用。该机足以完成突破华约防空系统、实施纵深精确打击的任务。F-111 虽然陈旧,但在 80
年代仍然是一种有效的纵深攻击机(事实上如我们现在看到的,F-111 在 1986 年“黄金峡谷”行动和 1991
年海湾战争中均有出动)。同时美国空军于 1982 年启动“双重任务战斗机(DRF)”计划,研制 F-111 的后继机,备选方案是麦·道的
F-15E 和通用动力 F-16E。DRF 预定将于 1990 年代取代 F-111。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空军不再强调 ATF
的对地攻击能力。因此 ATF 角色再度转换:由 1980 年的兼具对空/
对地能力的战斗机转变为专用的空中优势战斗机。在笔者看到的资料中,没有提到 ATF 的设计重点更改的其它原因,给人印象就是:主要由于
DRF 计划的出现,减轻了 ATF 的任务负荷,使之可以转向专用空优。但如果我们留意一下时间就会发现,当初 ATF 预定服役时间正是
1990 年代初,和 DRF 的预定服役时间相同。加上 DRF 出现的其它好处,笔者认为实际情况可能是这样的:ATF
既要在对苏联第三代战斗机形成压倒性优势,又要保证良好的对地攻击能力,以美国航空工业的水平来说,不是不可能做到,但一个必然的结果就是成本上升,风险增大。为了满足空军降低造价和复杂程度的要求,以现役战机改型分担
ATF 的部分任务是可行且廉价的选择。换句话说,ATF 转型是 DRF 出现的原因而非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