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败者为王——诺斯罗普/麦·道 YF-23“黑寡妇II”战斗机(16)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NATF 想象图,基本上可以看作 YF-22 的可变后掠翼版本

到了 1986 年 5 月,美国空军在外界的强大压力下被迫宣布放弃“验证/ 确认”模式,而采用 LWF

那种原型机对比试飞模式。相比之下,“验证/

确认”模式在招标竞争阶段进度快、开销少。但对于飞机而言,很多问题必须要经过试飞才会暴露出来。如果只是小麻烦,那还好说;如果不是,那么空军连选择的机会都没有了,只能一条道走下去,结果必然是进度拖延、费用超支,其损失远不是竞争阶段那点好处所能弥补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

1960 年代的 C-5“银河”运输机和 F-111

战斗轰炸机。国会和五角大楼中的很多人对这两个项目的惨痛教训仍然记忆犹新。在白宫指示下于 1985 年 6

月成立的一个蓝带委员会(其主席就是前国防部长大卫·派卡德,LWF 正是在他的要求下采用竞争试飞模式)强烈建议空军,在最终确定 ATF

方案之前必须进行原型机对比试飞。按照空军的最新决定,将在 7 家竞争厂商中选择 2

家分别制造原型机进行对比试飞,以确定最后的胜者,进入全尺寸发展阶段。

此后,在 ATF

投标截止日期到来之前,竞争形势又发生了变化。空军认为,如果投标厂商之间采取组团合作模式,将有利于彼此吸收有利的经验,而空军则可以得到最好的方案。而对于厂商来说,在预期的“胜者独得”的游戏规则下,失败一方必然遭到严重损失,甚至可能就此退出军机市场(二战以来美国航空工业多次出现这种情况),因此

5

家公司采取了团队竞争的策略:洛克希德、波音、通用动力组成一队,诺斯罗普和麦·道组成另一队。这只是从大的范围来看,而在小的范围内,比如洛克希德团队的子项目中,也有诺斯罗普或麦·道的人在工作,诺斯罗普团队那边也一样。整个形势呈现出一种错综复杂的竞争合作关系,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出现一失全失的局面出现。此外,空军提供的研制经费太少(中选的两方各获得

6 亿 9,100 万美元)也是组队竞争的原因之一。至于格鲁门和洛克韦尔仍然独立参与竞争。

1980 年代以前,在美国战斗机历史上,诺斯罗普的地位并不是特别重要。二战期间诺斯罗普最出色的作品莫过于

P-61

“黑寡妇”,而该机之所以成名,不是由于其战绩,而是由于它是美国第一种装备雷达的夜间战斗机。1950 年代,诺斯罗普的

F-89“天蝎”截击机只是昙花一现;1955

第一页    上一页    第16页/共54页    下一页    最后页
第01页 第02页 第03页 第04页 第05页 第06页 第07页 第08页 第0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第21页 第22页 第23页 第24页 第25页 第26页 第27页 第28页 第29页 第30页 
第31页 第32页 第33页 第34页 第35页 第36页 第37页 第38页 第39页 第40页 
第41页 第42页 第43页 第44页 第45页 第46页 第47页 第48页 第49页 第50页 
第51页 第52页 第53页 第54页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