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败者为王——诺斯罗普/麦·道 YF-23“黑寡妇II”战斗机(14)
1985 年 9 月,美国空军发布完整的 ATF 验证/ 确认阶段方案需求,截止日期为 1986 年 1 月(后延长至 4
月)。作为验证/
确认阶段的一部分,厂家将负责制造全尺寸和小比例模型,通过风洞试验评估其气动性能,以及进行雷达反射截面积的测算,检测其是否满足低可见性指标。在这次发布的
RFP 中,美国空军首次提到,可能采购多达 750 架的 ATF。前述波音等 7
家公司全部参与了验证/确认阶段的方案投标。波音公司提出的方案特征是双发、V 形尾翼、菱形机翼、下颌式进气道。通用动力的设计和他们当初竞争
DRF 的 F-16XL
颇有相同之处,无尾三角翼布局,两侧进气(进气口位于机翼前缘),采用大面积单垂尾,最突出的特点是在座舱后、进气口上方的机身两侧各布置一个雷达天线阵列,这种共形天线设计即使在今天看也是相当超前的。洛克希德的方案看起来几乎是直接脱胎于当时仍严格保密的
F-117
设计,具有内置武器舱,采用较大后掠角的后掠翼,前缘边条较大,并直线向前延伸至机头,传统的四尾翼设计(外倾双垂尾+平尾,均为后掠翼),装有推力矢量喷管,进气道和机身已经具有今天
F/A-22 的影子。如果从俯视图看,这个方案更象增加了平尾并减小了机翼外侧后掠角的
F-117。麦·道的方案特点是单个下颌式进气道和大后掠三角翼。诺斯罗普的方案同样具有内部武器舱,采用菱形机翼,但没有采用推力矢量技术。洛克韦尔的方案采用了大面积双三角翼设计。格鲁门的投标方案已经无从查考,外界推测可能采用了前掠翼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