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败者为王——诺斯罗普/麦·道 YF-23“黑寡妇II”战斗机(38)

“蜘蛛”的右垂尾。如此巨大的垂尾主要是为了保证足够的控制能力,要兼顾三轴控制,尾翼负荷实在太大了。照片中还可以看到从后机身到尾翼优美的过渡曲线
YF-23A 的 V 形尾翼设计相当独特。为了保证 4
波瓣雷达反射特性,平尾前后缘在水平面内的投影分别和机翼前后缘平行。这使得该机尾翼看起来相当巨大。考虑到大部分雷达反射发生在与水平面成
±30°的范围内,YF-23A 采用了将尾翼外倾
40°的设计,以确保雷达波不会被反射回接收机,但相应的尾翼效率也降低了。相比之下,YF-22A 采用外倾
27°的设计,处于隐身设计的边缘,属于隐身和机动综合权衡的结果。按照公开的说法,YF-23A
出于大迎角机动性的要求,其尾翼采用宽间距布置,完全避开了边条和机翼内侧涡流,因此改善了剧烈机动状态下俯仰、滚转和偏航控制。
就隐身而言,YF-23A
的尾翼设计显然是成功的,但其气动效率却不免令人担心。偏航、俯仰、滚转,三轴控制全部包揽。一物多用固然好,但重要却往往被人忽略的一点是:尾翼的总控制能力是有限的,某个轴占用较多的控制能力,必然会削弱其它轴的控制能力。当飞机陷于比较复杂的状态时,YF-23A
的尾翼未必能兼顾。看看后来 F-22
的过失速试飞情况就知道了,操纵面的控制负荷是相当重的,而且还要加上推力矢量控制才行。当然,换个角度想,可能诺斯罗普压根儿就没有考虑超大迎角飞行的控制问题。能够保证大迎角范围内不出现气动发散的情况(诺斯罗普称,风洞数据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