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败者为王——诺斯罗普/麦·道 YF-23“黑寡妇II”战斗机(53)
YF-23 机身腹部的特殊口盖和起落架舱盖。所有口盖均通过锯齿外形对雷达反射波进行校准
正在进行-90°迎角试飞的 F-22A。F-22突出的过失速机动能力是 YF-23A 根本无法望其项背的,也是该机能够赢得美国空军欢心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保证反射波束的一致性,飞机表面所有口盖、舱门都必须采用锯齿状设计,其锯齿前缘在水平面的投影应平行于飞机主要的反射边缘。不过,和通常想象的不同,多锯齿前缘设计并不是最佳的控制雷达反射措施。这种设计实际上是隐身和重量要求折中的结果。就隐身的角度来看,最理想的是单一锯齿设计。但为了保证单一锯齿的结构强度,必须要付出相应的重量代价。在
ATF 的严格重量要求下,YF-23A 和 YF-22A 均采用了多锯齿设计。然而在后来的 F-22
上,我们可以看到,经过空军同意,该机减少了锯齿数量,以改善隐身特性。
总的来看,YF-23A
是这样一种飞机:比第三代超音速战斗机上了一个台阶的常规机动性是它设计的基础,然而也是诺斯罗普在这方面所作的极限。在 1980
年代中后期出现的敏捷性、过失速机动性等新概念,在 YF-23A
的设计中基本没有考虑。它的设计重点放在隐身和超音速巡航方面。由于之前赢得了 ATB
计划合约,使得诺斯罗普在隐身飞机设计上显得踌躇满志。强调 YF-23A
的隐身能力,有利于发挥诺斯罗普自身的技术特长,从效费比的观点来看,把 B-2 的隐身技术运用到 YF-2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