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败者为王——诺斯罗普/麦·道 YF-23“黑寡妇II”战斗机(31)
YF-23A
的发动机舱之间形成的巨大沟槽。如果按照实际需要来设计,这个沟槽本不必这么深。这是拜诺斯罗普“节俭”作风之赐
边条
由于大迎角时边条对机翼以及机翼对边条的有利干扰均较大,因此边条翼布局在大迎角时比鸭式布局的升力特性有更大优势,这一点也应该是影响诺斯罗普选择
YF-23A 整体布局的因素之一。
就传统边条而言,其展长的增大(面积也增大)对提高大迎角时的升力有明显好处。但展长越大,大迎角下产生的上仰力矩也越大,成为制约边条大小的一个因素。但显然
YF-23A
的边条不同于我们通常在三代机上所见的传统边条。其设计相当有特点,为三段直线式窄边条,从机翼前缘一直向前延伸到雷达罩顶端。这种边条倒是和
YF-22A 的边条颇有类似之处。

YF-23A
独特的三段式直前缘边条一直延伸到机头顶端。从传统边条的角度来看,这种边条宽度实在太窄,其作用原理是否别有隐情呢?
就公开资料来看,YF-23A
的边条具有以下几个功能:产生边条涡,在机翼上诱导出涡升力,改善机翼升力特性;利用边条涡为机翼上表面附面层补充能量,推迟机翼失速;起到气动“翼刀”的作用,阻止附面层向翼尖堆积,推迟翼尖气流分离(事实上由于
YF-23A
机翼根梢比很大,高速或大迎角下可能会有明显的翼尖分离趋势);控制大迎角下机头涡的分离,提供更好的俯仰和方向稳定性,直到第三代超音速战斗机,大迎角下机头涡不对称分离的问题仍未解决,这是限制飞机进入过失速领域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