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败者为王——诺斯罗普/麦·道 YF-23“黑寡妇II”战斗机(42)
YF-22A
的推力矢量喷口。试飞结果表明,推力矢量控制在低速段和高速段作用最明显。而诺斯罗普首先确定放弃推力矢量,才有了 YF-23A 发展自
B-2 的尾喷口设计,不过这种设计使得改装推力矢量喷管都不可能了
进/排气系统对于喷气式飞机而言,进气道和发动机一级压气机是其前方雷达反射截面积的主要来源之一,设计稍有不慎即可导致为隐身所作的努力全数付诸东流。通常在中、高空飞行的飞机,如
F-117、B-2
这类飞机,其主要威胁来自下方,因此将进气道和喷管布置于机体上表面,以机身遮挡主要雷达反射特征。但对于制空战斗机来说,这一威胁定律显然是不适用的。如果在所有方向上的威胁具有同等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依据什么原则来设计飞机呢?并没有一个人人满意的答案。从
YF-23A 的设计来看,在没有适用的隐身规则的情况下,其进气道设计选择了遵循机动性和进气要求。发动机进气道是一个空腔结构,本身就是良好的雷达波反射体。而发动机一级压气机高速旋转的叶片不仅是强反射源,其反射波频谱甚至足以成为飞机型号的识别特征。要解决隐身问题,就必须首先解决这两个麻烦。解决途径之一是遮挡。F-111、幻影那种三元进气道,其激波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遮蔽来自进气道内部和压气机的反射波,但问题是激波锥本身就是一个强的雷达散射源。另一个也是更常采用的途径是采用
S 形进气道,并在进气道内敷设吸波材料。不过 S
形进气道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设计不当可能导致严重的总压损失。没有大量的验证,设计时候少不了要吃苦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