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天使一样飞翔——Me-262 传记(11)
机翼内段修改后的外形和前缘缝翼
1942 年 7 月 18 日一大早,弗里茨•温德尔就来到了莱普海姆机场准备 Me
262V3 的第一次飞行。上午 8∶00,温德尔准确无误的在跑道顶端中线上停住 Me 262V3,刹死,柔和前推油门杆,发动机功率持续增大;三十秒后,两台
Jumo 004 的转速都达到了 7,500 转/分钟,又逐渐达到了 8,500——松刹车,飞机如箭般的射了出去。时速很快达到了 180
公里,但温德尔也很快发现飞机对舵面操纵没有一点反应,即便时速超过 180 公里仍然如此,所以要想抬起机尾升空是不可能的。他果断的收油门、刹车,飞机又前冲了近
300 米才勉强停住;反复了几次都是这样。理论计算表明,5 吨重的飞机在时速超过 180
公里时肯定能抬起尾部了,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在场的专家及时会诊,得出了结论:高速滑行时的飞机呈昂首姿势,主翼攻角过大,加上发动机吊舱的影响,在主翼后方形成大范围的紊流场,处在紊流中的尾翼失效。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修改后三点式起落架了,这样就必须对飞机的整体结构进行修改——试飞计划将再度搁浅。关键时刻的弗里茨•温德尔再次以他的胆识征服了所有在场的人,他提出:用前刹车逼迫高速滑行飞机低头。这是一种超常规的起飞方法,当然极其危险,但也是挽救
Me 262 的唯一措施。具体的方法是在跑道 800 米(确保飞机达到时速 180
公里的最大距离)处画一条垂直于跑道的白线,当飞行员滑跑到此处时轻点主轮刹车,使飞机前倾而抬起尾部,顺势加速直至拉起;若不成功,及时减速刹车,剩下的 300
米是减速所需的最小距离。8∶40,新的尝试开始了。加速、加速……白线、点刹——Me 262V3
真的改平了,手扶操纵杆的温德尔明显感到杆力的增加,只是稍稍带杆,飞机毫不费力的离开了地面。空中的 Me 262 如鱼得水,对舵面操纵非常敏感。12 分钟后,Me
262V3 顺利着陆了。迎着快步上前的梅赛斯密特教授,温德尔兴奋的说:“从来没有哪种飞机能使我这样一见钟情!”中午 12∶05,Me 262V3 又一次升空,约
12∶20
平安着陆,这次飞行令梅赛斯密特教授喜忧参半,发动机的加速性能出奇的好,而飞机的失速性能却不佳。原因在于主翼内段平直外段后掠,迎面气流在此处过早的分离了。找到了问题的根源,解决的办法也就有了:改变主翼内段的外形,使其前缘与外翼段成一直线,并加装自动前缘缝翼。采取这些措施后,失速性能不佳的问题再也没有出现过。中午的试飞也飞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