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格——E-150 验证机与歼-8(29)
E-150/E-152 系列飞机没有正式服役就显露出先天严重不足,而被两侧进气布局的歼击机所取代的原因,先是图-128
而后又有大名鼎鼎的米格-25、苏-15 来接它的班。在中国虽然歼-8 没有被立刻打入冷宫,也是由于没有替代品的尴尬所致,虽然如此歼-8
的生产数量也不是很大,在歼-8 的重大改进型两侧进气的歼-8B 出现之后,歼-8 的地位也基本和 E-150/E-152
系列飞机一样成为了“鸡肋”处境。如今战斗机的气动布局设计更注重全面性能的体现,往往更喜欢使用颌下或者肋下进气道布局形式,这样前机身以及翼身融合的大边条可以对空气起到预整流的作用,这样就能使机动性和其他性能得到有效的平衡,特别是有助于飞机的大迎角飞行性能。当今这种流行布局形式已经从当时的高空高速理念转变为把机动性指标放在首要位置,高速已不再是最重要指标。但随着战斗机隐身风的兴起颌下或者肋下进气道布局又不利于隐身的要求,即使是使用这样的布局方案也要对管道设计进行特殊化的降低信号反射特征的处理,今后哪种布局形式会成为时兴的潮流还要根据届时技术、工艺的发展而论。

中国空军的歼-8A 机群再有一个问题就是 E-150/E-152 系列飞机与歼-8 在武器系统选用上的重大区别,E-150/E-152
系列飞机都具有大口径雷达、中距空对空导弹,没有装备航炮;而歼-8
则没有大型雷达,早期型号甚至连雷达都没有,只有一部测距仪,导弹也只装备了红外制导的近距空对空导弹,(中距导弹研制进程受挫,当然,没有火控雷达肯定装不了中距导弹)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