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格——E-150 验证机与歼-8(23)
类似的气动布局方案,外形参考米格-21,采用大后掠角、小展弦比、薄三角翼、下平尾、双腹鳍的空气动力学布局形式。方案选用两台涡喷-7
甲(WP-7B)发动机,单台最大推力 43.15 千牛,单台加力推力 58.8 千牛。1965 年 5 月 17
日,罗瑞卿总长批准新歼的战技指标和研制任务,并正式命名为歼-8。沈阳飞机设计所承担具体设计任务。65 年 5 月 17
日,总参谋长罗瑞卿批准了歼-8 的战术技术指标和研制任务。65 年 9
月设计工作全面展开。总设计师黄志千于这年在国外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后,新机研制的技术工作由叶正大领导,以王南寿为负责人的总设计师办公室具体组织。同年
12 月,木质样机通过审查,次年 3 月进行现场设计。67 年初发出相应文件,工厂开始试制。1968 年 7 月,首批 2 架歼-8
总装完毕。1969 年 7 月 5 日,原型机由尹玉焕驾驶首飞成功。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歼-8 方案竟然与米高扬设计局研发的 E-152 有着惊人的相似,特别是 E-152 的双发型号
E-152A,两者外形酷似是人所共见的,更难得的是 E-152A 选用的发动机是两台图曼斯基 R-11F-300 涡喷发动机,而歼-8
选用的是两台涡喷-7 甲,如果熟悉国产飞机的爱好者就明白涡喷-7 发动机就是源自 R-11F-300 涡喷发动机。
因此,西方一直猜测歼-8 的设计源自 E-152,从北约给两种战机的称呼上就能发现他们的某种看法,歼-8
的北约绰号是“长须鲸”,E-152
的绰号是“鳍”。两者中文字面上貌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如果用北约工作语言英语看它们的绰号间的奥妙就能发现一丝端倪,长须鲸的英文为
Finback,鳍的英文为 Fin,而 back 在英语中又有后面、反面的含义,在北约给歼-8
确定绰号的时候,正是中苏反目关系极其僵化的时期,可见北约把 Fin 和 back
两个词合二为一变成一个词也是另有一番意味令人回味。其实两者并无大的设计共同点,只不过设计理念非常相似选用的平台也基本相同,造成结果起码是外观惊人的相似。由于歼-8 的研制过程时期正好处于中国的一段难以回首的历史阶段,科研项目被政治干扰已经不是什么司空见惯的事情了,歼-8
项目也不例外。“文化大革命”这场浩劫极大的阻碍了歼-8 的研制,本来在 1969 年中期就进行了首次试飞的歼-8
飞机,如果进展顺利本应能提早装备服役,可是,在阶级斗争高于一切的大环境下,就在首次试飞后不久试飞领导小组和联合指挥部相继被解散,王南寿、顾诵芬、冯钟越等技术骨干先后被停止工作。歼-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