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格——E-150 验证机与歼-8(24)
便处于了徘徊不前的休眠状态。直到这场持续了 10 年的政治浩劫结束之后的 1979 年 12 月,歼-8 才被迟迟设计定型。翌年 12
月交付空军试用,1981 年开始装备空军部队。到了 80
年代此时的世界已经非彼时的世界,世界范围内军用飞机的作战理念早已从高空高速转向低空高速突防。歼-8
形成战斗力的时候,却已经注定要远远落后于当时的形势需要,这不得不说是歼-8 的悲哀。歼-8 白歼-8 方案要求特别突出升限高、速度快、航程大、爬升率高、火力强等性能特点。实际情况与歼-7 相比,各项性能指标均有提高。最大速度
2.2 马赫,最大升限 20,000 米以上,最大爬升率 200 米/秒,基本航程 1,500 千米,最大航程 2,000
千米。另外还特别规定在 19,000 米的高度要具有充足的作战时间,飞机的推重比为 0.89。从这些指标看歼-8 与苏联的 E-152
性能比较接近,并不输给俄国人的设计。针对当时的设计目标,B-58 超音速轰炸机实用升限不足 20,000 米,歼-8
完全有能力将其击落。而 F-105 的综合作战能力虽然远超歼-8,但在遭遇歼-8 高速拦截的情况下,也很难以轻松脱身。这些指标歼-8
设计均成功达到了要求。另外歼-8 方案还提出安装改进设计的 30
毫米航炮和空空导弹,安装搜索距离较大的雷达。但由于中国电子工业水平的落后导致火控系统中最关键的交流供电系统和火控雷达及其相关系统进度跟不上,雷达没有按时研制成功,因此歼-8
不得不先行装备直流供电系统和简单的测距器,原来设想的全天候高空高速截击机就活生生变成了只能执行白昼截击任务的纯白天型截击机,此型歼-8
被称为歼-8 白。无独有偶航炮和空对空导弹的研发上也发生了类似的情形。原计划装备射速高达 1,600 发/分的 30-2 型 30
毫米单管转膛炮,由于研制中故障频发,出现了很多机炮炸膛等重大故障,始终没有研制成功。直到 70
年代末,航炮问题已经没有时间再等待下去了,才最终决定用 2 门 30-1 型航炮来当替补航炮。至于原本计划装备的霹雳-4
中距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也没有研制成功,只好使用近距红外制导的霹雳-2 和霹雳-5 空空导弹。没有了雷达和中距导弹成为的歼-8
致命弱点,没有了雷达和中距导弹也让歼-8 成为一种半残的高空截击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