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利.梅塞施密特小传(11)
在乌迪特的强烈建议下,Bf 109
被德国空军采用,开始大批量生产,总产量超过 3 万 5 千架,超过世界上任何一种其他飞机生产数量。
1936
年德国空军开始尝试一种新的作战理念,希望装配一种全新的多用途重型战斗机,这种飞机除了携带重型机炮进行空战外,并有专用的弹舱可以执行轰炸任务。
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为此推出了 Bf 110
方案,鲁泽尔成为主要负责人。Bf 110
并没有设计专用弹仓,同其他竞争者相比,在轰炸能力上明显技不如人,在第一阶段就被第三帝国航空部淘汰。关键时刻又是乌迪特出手挽救了这个项目,乌迪特认为现阶段这种飞机不应兼顾太多,目前这个项目应该强调新飞机的截击能力而不是轰炸能力,于是标书内容被重新修订。这么一改,当时不太强调轰炸能力的
Bf 110 反而最贴近新的指标了。1937 年 Bf 110 正式胜出,开始批量生产。

Bf
110
Bf 110 的航程要远远超过 Bf 109,而 Bf 109
的灵活性又是 Bf 110
所不具备的。有一个人曾经问梅塞施密特,为什么你不能把二者的优点结合在一起生产一种大航程的单发战斗机呢?梅塞施密特先生揶揄提问的人说,你想要什么?快速战斗机,还是一扇沉重的谷仓后门?在后来在战争中,当梅塞施密特公司在
Augsburg 的飞机工厂被美军远程战斗机(P-47,P-51)掩护的轰炸机摧毁之后,还是当年的那个人反过来揶揄梅塞施密特说,恐怕这(P-47,P-51)就是你要找的谷仓后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