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6 发展始末(2)
也许中国的航空迷都应该记住 2005 年:在经历了漫长的 47
年征程之后,中国空军装备的歼-6 全面退役。
对于这种仿自米格-19
的古老战机,在我们脑海中有很多不同的记忆——国土防空作战中的彪炳战绩;因质量问题造成的全面返修;“歼-6 打遍天下”的政治口号;在歼-6
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强-5……太多的因素交错,使得我们在看到歼-6
时往往百味杂陈,而忽略了表象后面的真实。但无论如何,曾经长时间独力支撑大陆天空的歼-6 都是不应该被遗忘的。谨作此文以兹纪念。
超音速——坎坷的道路
米格-19:无奈而必然的门槛
1953 年 5 月 25 日,美国空军
YF-100 在首次试飞中成功突破音障。次年 1 月 5 日,苏联第一代超音速战斗机米格-19 的直系祖先 SM-9/1
原型机首飞成功。从此,各国空军开始纷纷向超音速时代迈进。而当时的中国空军,主力仍然是朝鲜战争后期换装的米格-15
比斯。在超音速时代,这种亚音速战斗机的性能已显得落后,即使是进一步改进的米格-17
仍不足以满足空军的需要。特别是在驻台湾的美国第 13 航空队换装 F-100 后,对我夺取闽浙地区的战区制空权构成了极大威胁——1958
年金门炮战期间,其司令托马.穆尔曼就声称:美国部署在台湾的飞机,“如果接到命令,可以用来跟中国共产党的飞机战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