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德利-佩季的早期机型(40)
技术规范 B.3/34
要求设计一种双发机型来取代汉德利-佩季“黑福德”及维克斯“维吉尼亚”等过时型号。有两家公司在此次招标中拿到了定单,一个是阿姆斯壮-惠特沃斯公司(提交的是“惠特利”式),另一个就是汉德利-佩季公司。后者提交的
H.P.54 方案在设计上并没有什么新颖的地方,使用常见的上单翼布局和固定式起落架。汉德利-佩季
H.P.54(后来被命名为“哈罗”)计划在初期充当过渡型轰炸/教练机,而在更多先进轰炸机投入批生产后就转作运输机使用。
1936 年 10 月 10 日,在原型机首飞前即有 100 架“哈罗”被空军订购(对应新的 B.29/35 技术规范),H.P.54
的设计很大程度上基于 H.P.51 原型机(1935 年 5 月首飞)。佩季公司在生产 H.P.54
时采取了转包生产的方式,即将飞机部件的制造工作分配给各个小公司完成,这样做对飞机的制造和修理都有好处。首批 39 架生产型 H.P.54(“哈罗” Mk
I)装备了 850 马力(634 千瓦)的布里斯托尔“飞马”X 引擎,最高速度可达 190 英里/小时(306 公里/小时),随后制造的 61 架“哈罗” Mk
II 则使用 925 马力(690 千瓦)的“飞马”XX 引擎,最大速度因而提高了 10 英里/小时(16 公里/小时)。
H.P.54 安装在机鼻、尾部以及背部的动力炮塔在当时是一种刚刚实用化的新装备,Mk I
型在交付部队时并没有安装动力炮塔,只是在后来进行了补装工作。1937 年 1 月,驻菲尔特维尔(Feltwell)的 214
中队成为首先接收“哈罗”的作战单位,该中队计划用其逐步替换老旧的“维吉尼亚”式,到 1937 年底另有 4 个中队换装了这种新型轰炸机,它们是 37 中队
(驻菲尔特维尔)、75 中队(驻珍菲尔德,Driffield)、115 中队(驻玛哈姆,Marham)以及 215 中队(驻珍菲尔德),其中 1937 年 6
月重新组建的 115 中队曾在 1919 年被解散,而 1937 年 4 月组建的 37 中队则是来自 214 中队的核心单位。
H.P.54 的生产于 1937 年 12 月结束,共计交付了 100
架,它们中的一些一直服役到二战后期。“哈罗”曾经担负过一项鲜为人知的使命——充当空雷布放机,1940 年 10 月,420 小队在中沃勒普(Middle
Wallop)组建,开始代号为“潘多拉”的实验任务,要测试的新型武器被称作“长式空雷”(Long Aerial
Mines),由许多悬挂在降落伞下的小型炸药组成,其末端为一根 2,000 英尺(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