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绝响——阿拉多 Ar 234“闪电”喷气轰炸机(9)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B 型机的出现

早在首架 Ar 234A

原型机完工前,航空部技术处就对其独特的起降方式的实用性心存疑虑。采用这种起降方式后,飞机在着陆后,需要花费 20

分钟才能被重新放置到起飞滑车上,在此期间飞机将毫无地面地动能力,一旦遭遇敌机攻击,就只有挨打的份了。因此航空部于 1943 年 1

月要求阿拉多研究在 Ar 234 上使用常规起落架的可行性。

为满足航空部的要求,阿拉多技术部发起了代号 E371

的开发项目。工程师们将 Ar 234A

的机身宽度增加少许,以安装主起落架舱。为腾出空间容纳主机轮,机身中部的油箱被取消,由此而造成的载油量的减少通过加大机身前后油箱的容量弥补。随着机身的加宽,飞机的翼展也增加了

21 厘米。

E371 方案提交后,航空部于 1943 年 2 月 9

日批准制造两袈原型机用于试验,它们后来的最终发展成 B 型机。由于轰炸机部队对 Ar 234 也很感兴趣,阿拉多对 E371

的设计也做了相应的修改,使其可在机身下方挂载炸弹。

Ar 234V9 是第一架安装可收放前三点式起落架的原型机,该机于

1944 年 3 月 12 日完成首飞,除改用传统起落架外,V9 还配备了增压座舱。V10 于当年 4 月加入测试行列,它装备了

RF2C 型后视潜望镜。在随后的几个月里,2 架 B 型的原型机进行多次试飞,截止 5 月 13 日,V9 已经进行了 50

次试飞,其中在 4 月 17 日的试飞中,V9 在机腹下挂载一枚 1,000 公斤炸弹,三天后的试飞中,V9 在发动机吊舱和机身下各挂载

1 枚 500 公斤炸弹。5 月 9 日,V9 和 V10 两机首次进行了编队远程飞行。B 型的第三架原型机是 V11,它于 5 月

10 日完成首飞。6 月 10 日,Ar 234V10 飞往拉茨机场,该机场属于李希林试飞中心,Ar 234B

的大部分服役测试工作都将在此进行。在随后的三天里,试飞员埃海姆驾驶 V10

向施佩尔和米尔契作了演示飞行,在飞行中,埃海姆曾在一次低空通场中,将 V10 加速到 820

公里/小时,给在场观看的米尔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页    上一页    第9页/共39页    下一页    最后页
第01页 第02页 第03页 第04页 第05页 第06页 第07页 第08页 第0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第21页 第22页 第23页 第24页 第25页 第26页 第27页 第28页 第29页 第30页 
第31页 第32页 第33页 第34页 第35页 第36页 第37页 第38页 第39页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