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绝响——阿拉多 Ar 234“闪电”喷气轰炸机(9)
B 型机的出现
早在首架 Ar 234A
原型机完工前,航空部技术处就对其独特的起降方式的实用性心存疑虑。采用这种起降方式后,飞机在着陆后,需要花费 20
分钟才能被重新放置到起飞滑车上,在此期间飞机将毫无地面地动能力,一旦遭遇敌机攻击,就只有挨打的份了。因此航空部于 1943 年 1
月要求阿拉多研究在 Ar 234 上使用常规起落架的可行性。
为满足航空部的要求,阿拉多技术部发起了代号 E371
的开发项目。工程师们将 Ar 234A
的机身宽度增加少许,以安装主起落架舱。为腾出空间容纳主机轮,机身中部的油箱被取消,由此而造成的载油量的减少通过加大机身前后油箱的容量弥补。随着机身的加宽,飞机的翼展也增加了
21 厘米。
E371 方案提交后,航空部于 1943 年 2 月 9
日批准制造两袈原型机用于试验,它们后来的最终发展成 B 型机。由于轰炸机部队对 Ar 234 也很感兴趣,阿拉多对 E371
的设计也做了相应的修改,使其可在机身下方挂载炸弹。
Ar 234V9 是第一架安装可收放前三点式起落架的原型机,该机于
1944 年 3 月 12 日完成首飞,除改用传统起落架外,V9 还配备了增压座舱。V10 于当年 4 月加入测试行列,它装备了
RF2C 型后视潜望镜。在随后的几个月里,2 架 B 型的原型机进行多次试飞,截止 5 月 13 日,V9 已经进行了 50
次试飞,其中在 4 月 17 日的试飞中,V9 在机腹下挂载一枚 1,000 公斤炸弹,三天后的试飞中,V9 在发动机吊舱和机身下各挂载
1 枚 500 公斤炸弹。5 月 9 日,V9 和 V10 两机首次进行了编队远程飞行。B 型的第三架原型机是 V11,它于 5 月
10 日完成首飞。6 月 10 日,Ar 234V10 飞往拉茨机场,该机场属于李希林试飞中心,Ar 234B
的大部分服役测试工作都将在此进行。在随后的三天里,试飞员埃海姆驾驶 V10
向施佩尔和米尔契作了演示飞行,在飞行中,埃海姆曾在一次低空通场中,将 V10 加速到 820
公里/小时,给在场观看的米尔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