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尔雷“战斗”悲歌(2)
霍克“雄鹿”,一种优秀的双翼轻轰炸机
尽管“雄鹿”表现优异,但随着航空技术的快速进步,单翼机凭借其在速度方面的明显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正以不可逆转的趋势逐步取代双翼机。1933 年,英国航空部发布 P27/32 号性能说明书,寻求一种新型轰炸机,以替代日益老旧的霍克“雄鹿”。根据这一计划的要求,新机型应该是一种单发双座的单翼飞机,用于昼间轰炸。最大飞行速度能够超过当时的战斗机,主要性能指标应优于德国的亨克尔 He 70。能够在载弹 454 千克的情况下,以 320 千米/小时的速度飞行 1,600 千米。显然,这个计划继承了单发快速轻型轰炸机的概念。阿姆斯特朗、霍克、布里斯托尔和费尔雷四家公司提交了各自的设计方案。经过初步评估,1934 年 6 月 11 日,费尔雷公司获准生产原型机。而进入这一阶段的竞争对手,则是阿姆斯特朗的 AW.29。

阿姆斯特朗 AW.29
费尔雷公司的方案――“战斗”(Battle),由马赛尔.罗贝勒设计,在这个设计方案中,费尔雷公司第一次运用了轻合金和应力蒙皮。原型机 K4303 号装一台罗尔斯.罗伊斯“灰背隼”I 型 12 缸液冷发动机,带单级增压器,驱动一副由德.哈维兰生产的汉密尔顿.标准可变矩螺旋桨。发动机起飞功率 890 马力。在高度为 4,900 米,转速 3,000 转时功率可达 1,030 马力。如果使用高辛烷值燃料,短时爆发功率可达 1,300 马力。这种发动机的迎风面积较小,有利于使飞机保持良好的流线外形,从而提高飞行速度。
但在 1935 年,在原型机尚未首飞的情况下,航空部对原性能要求作了修正,制定了 P.23/35 号说明书,并依据该要求直接下达了 155 架“战斗”的订单。“战斗”原型因此做出相应的修改,乘员组改为 3 人,由飞行员、领航/投弹手和无线电操作员/炮手组成,但乘员人数的增加也给飞机性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1936 年 3 月 10 日,修改后的“战斗”原型机 K4303 号成功首飞。而阿姆斯特朗的 AW.29 直到同年 12 月 6 日才进行首飞。试飞取得的数据表明,“战斗”在速度、航程和升限等方面优于 AW.29,因此顺理成章地成为竞争的胜利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