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米格!(4)
的航程之短,以至于被讥嘲为“世界上最优秀的保卫机场围墙的战斗机”,很难发挥空中长臂的作用。相反,苏霍伊在苏联航空界中是属于技术型的,三倍音速的
T-4 轰炸机被苏霍伊的老师图波列夫称为技术上的疯狂,“苏霍伊绝不可能研制成功这样一架飞机。我知道,因为他是我的学生。”当然,T-4
的设计是成功的,后来由于非技术原因下马。苏-27
不甘在技术上落后于西方,曾经在研发中陷入困境,但在凤凰涅磐之后重生,一举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以至于苏霍伊靠炒冷饭渡过了苏联解体后最初的困难年月。米格的短平快风格实际上是一种技术上的寅吃卯粮,在临战时代用于应急十分有效,但在和平时期作为可持续地发展策略就缺乏后劲,这最终导致了米格目前的窘境。
十几年来,苏-27 在亚非拉很多国家落户,但米格-29
除了苏联解体前的军援国家外,很少新用户,仅有的几个也是怨声载道,阿尔及利亚甚至要求退还已经交付的米格-29。马来西亚买了一批米格-29
后,现在也转向苏-27/苏-30。近年来,只有印度海军订购了一批新的米格-29K,但这是俄罗斯海军没有选用的舰载型,用于“维克拉马迪特亚”号航空母舰(即原俄罗斯海军的“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因为印度自己的
LCA 舰载型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服役,印度还计划将米格-29K 用于自建的新航母上。俄罗斯方面要求将最初协议的 4,500
万美元的单价提高到 7,500 万美元,涨幅达到 60%,但印度只接受
15%的涨幅。这里面当然有大量采用新技术改进的原因,但和米格的产量锐减、米格的全部日常费用差不多都摊到这点可怜的订货上不无关系。说到“维克拉马迪特亚”号航空母舰,原计划
2008 年交付,现在已经推迟到 2012 年。配套的米格-29
已经开始交付,但米格飞机的寿命一直不长,这也和米格的“一切为了早打大打”的设计哲学匹配,到“维克拉马迪特亚”号服役的时候,飞机寿命可能已经去掉一小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