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米格!(3)
阿尔腾姆·米高扬
米哈伊尔·格列维奇
年轻的米格设计局很快设计出米格-1、米格-3
战斗机,在卫国战争初期担当了保卫苏联天空的重任。战后,米格跟上了喷气时代的步伐,终于在朝鲜的天空打出了苏联航空的一片天地。在 F-86
出现之前,代表西方最高水平的美国空军竟然一时没有在技术上可以匹敌米格-15 的战斗机。在 50-60
年代追求速度和高度的疯狂军备竞赛中,米格紧跟世界航空技术前沿,最终推出了三倍音速、三万米升限级别的米格-25,引起美国朝野的极大震动,最终在
70-80 年代导致包括 F-14、F-15、F-16、F-18 的第三代(在苏联称为第四代)战斗机。苏联的回应是米格-29
和苏-27,但这也是米格设计局的衰落的开始。
和米格设计局的青云直上不同,苏霍伊设计局的道路十分坎坷。苏霍伊组建设计局的时间和米格差不多,但苏-6 强击机的设计和斯大林钟爱的伊尔-2
争夺战时生产能力,被迫下马。战后初期的几个喷气战斗机设计都是无疾而终,苏霍伊本人也不讨斯大林喜欢,设计局在 1948
年竟然被解散,直到斯大林死后才被赫鲁晓夫恢复。苏霍伊不负众望,重出江湖后,接连设计苏-7 战斗轰炸机和苏-9/苏-11
截击机,以后前者发展成为变后掠翼的苏-17/苏-22,成为苏联空军的前线攻击主力;后者最后导致苏-15,成为苏联国土防空军的主力。
为了回应美国将 F-15 和 F-16 高低搭配的策略,苏联也将苏-27
和米格-29 高低搭配。但米格-29 与其说是苏-27 的低档型,不如说是苏-27 的短程和轻装的袖珍版。远程重装的苏-27
负责攻势制空,短程轻装的米格-29 负责前线防空。但米格和苏霍伊的技术传统使这个差别在日后对两者的命运起到微妙的作用。
米格战斗机一向以点防空为主要使命,强调简单、轻巧和低价,在性能上针对点防空的要求高度最优化,而不追求全面赶超西方先进技术。这可以及早形成战斗力,但在作战中使用弹性很小,技术改进的余地也很小。米格-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