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P-39“飞蛇”战斗机(11)
P-39Q,注意翼下机枪吊舱
1944 年 8 月“飞蛇”飞机生产完成时,已经制造了 9,558 架,其中有 4,773 架分配给苏联。第一种投入战斗的“飞蛇”飞机是英国空军的贝尔 14 型,它在 1941 年 10 月用于战斗搜索,因其高空性能不良,英国便把这种飞机撤出战斗。在日本进攻美国后,陆军航空队的 P-39D 和 P-400 飞机快速转往太平洋地区。有一些中队从阿拉斯加分散到夏威夷,巴拿马和南太平洋;而两个保卫澳大利亚的大队,于 1942 年 4 月 30 日从莫斯比港出击,这是陆军航空队使用“飞蛇”飞机进行首次出击。3 个 P-39 飞机大队派往北非;有一些 P-39 飞机根据租借法案租借给葡萄牙。事实上,到 1943 年 9 月,大多数海外的陆军航空队的战斗机大队,不是装备 P-39“飞蛇”飞机,就是装备 P-40 飞机,1944 年 2 月间,陆军航空队的“飞蛇”飞机达到 2,150 架,但到同年 8 月,所有 P-39大队都改装更先进的飞机。
“飞蛇”飞机的爬升性能不及日本“零”式战斗机,并且,似乎“在 5,180 米高度以上实际上是没有用的”,这点是令陆军失望的。而 P-40 飞机就“好得多”,因其翼载荷较低,爬升性能较好。在北非,P-39 飞机的内部装甲和高的海平面速度,使它在对地扫射中变得有效,这种敌方高射炮“不平常的抵抗者”的出击架次损失率,比欧洲战场上任何一种陆军航空队的战斗机都低。在俄国,P-39 的空中活动通常是在低空作对地面部队的支援,P-39 飞机比 P-40 更受人喜爱。为减轻重量,往往把机翼机枪卸掉。
大概机翼太小了,21.4 平方米的翼面积,本来对原型机是足够的了,但生产型飞机比原型机重三分之一。高空性能也因卸掉原型机的涡轮增压器而进一步受到影响,这一点对在其它方面都成功的 P-39 飞机来说是个失策。
贝尔 P-39Q
艾利森 V-1710-85,1,200 马力(起飞),1,420 马力(高度 2,960 米)
尺寸:翼展 10.4 米,全长 9.20 米,全高 3.78 米,翼面积 19.8 平方米
重量:空重 2,560 公斤,总重 3,500 公斤,载油量 395~1,120 升
性能:最大速度 619 公里/小时(高度 3,360 米),着陆速度 141 公里/小时,实用升限 10,600 米,航程 1,050 公里(载弹量 227 公斤),2,010 公里(最大转场)
贝尔 P-39N
艾利森 V-1710-85,1,200 马力(起飞),1,420 马力(高度 2,960 米)
尺寸:翼展 10.4 米,全长 9.20 米,全高 3.78 米,翼面积 19.8 平方米
重量:空重 2,570 公斤,总重 3,450 公斤,最大总重 3,720 公斤,载油量 330~1,120 升
性能:最大速度 642 公里/小时(高度 2,960 米),着陆速度 136 公里/小时,实用升限 11,800 米,爬升率 4,570 米/3.8 分,航程 1,210 公里(载弹量 227 公斤,载油量 455 公斤),2,010 公里(最大转场)
贝尔公司的 P-39 战斗机,是战争期间一种很有特色的飞机。作为一种尝试,该机将发动机放在座舱后面,通过一根延长轴驱动机头的螺旋桨,座舱布置相应靠前,从而改变了飞机的构造。该机装有 4 挺机枪,在发动机延长轴内还布置了一门 37MM 机炮,在二战中这也算得上数一数二的强火力。该机还采用了前三点起落架,可能又是单座战斗机的第一号。
不过,结构的革新并不一定受到欢迎。美军对这种飞机评价甚低,比如固然该机结构紧凑,但也造成机内空间狭小紧张,飞行员操作不便;发动机高空功率不足;静稳定性差,不易操纵;侧开的汽车式舱门进出不便,逃生困难;结构复杂,维修困难等等等等。该机在太平洋的几次实战中,被日本人的“零”式和“奥斯卡”打得大败亏输,更让美国陆军航空队对它失去了所有信心。特别是当时美国有多种新式战斗机可供选择,失宠的 P-39 被降格当教练机,在美国国内训练新飞行员。但是如前所说,该机的操纵性能不是很好,需要熟练的飞行员才能发挥性能,新手飞行事故率比较高,所以连飞行学员也不喜欢它。当时航空学员中流行着一首俚歌:
“三十九,三十九,发动机装背后,翻来转去打筋斗,刨出一个大窟窿――嗨,嗨!不要给我三十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