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163 “彗星”(3)
1940 年初,利佩什在梅塞施密特公司的帮助下,完成了 DFS 194,并进行了成功的高空拖曳飞行。之后,DFS 194
又有一些改进,以便安装火箭发动机,当时有两家公司的产品可供选择:BMW 和 HWK(赫尔穆特•瓦尔特公司)。虽然 BMW
发动机的性能更好一些,但利佩什最终选择了 HWK 的 Walter RI203,这正是He 176 所使用的发动机,显然利佩什还有更多的考虑。1940
年夏,DFS 194 进行了一系列动力飞行试验,最高速度达到了 550 公里/小时(He 176 只有 350
公里/小时)并展现出了令人惊异的爬升性能。受此鼓舞,RLM 计划以 DFS 194 为基础设计一种截击机,以对付在 9,000 米高空飞行的侦察机。就这样,Me
163 诞生了。
Me 163 序列
163A 原型机:1941 年春,两架原型机 V1 和 V4
完成了滑翔试验,同年夏天被运到佩纳明德(Peenemunde)进行动力试验,在一台新型 HWK RII203b 火箭发动机的推动下,V1 在 8 月 13
日达到了 855 公里/小时的高速。由于利佩什在 1939 年完成的超音速风洞模型试验已经证明三角翼飞机可以进行超音速飞行,所以他对 Me 163
成为史上第一种超音速飞机充满了信心。1941 年 10 月 2 日,为了节省燃料,V4 由一架 Me 110 牵引到 4,000
米的高空后释放,试飞员黑宁.底特马(Heini Dittmar)点燃发动机并不断加速,最后达到了令人惊异的速度:Mach 0.84(1,000.4
公里/小时),之后就因为音障的出现而产生震颤,不得不放弃向音速的冲击。但这已经比当时最快的飞机飞行记录快了 250
公里/小时,在二战期间这一直是德国的最高机密之一,直到战后才得以公开。总产量:6 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