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跃”惊天——“鹞”(Harrier)式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家族(21)
注意前后起落架之间的 CADS
“鹞”II还采用了短距跃飞时与发动机推力矢量喷管联动的大面积单缝襟翼(此时飞机的副翼也与襟翼联动下垂),目的是利用喷管的排气提高襟翼的增升效果。试验证明这使“鹞”II在短距跃飞时的升力增加了约
3,040
千克,为该机实现载荷的倍增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此外“鹞”II的前推力矢量喷管管口形状由“鹞”的斜切形改成直切形,改善了喷气气流与主翼的相互作用和前喷管内部气流流动,使短距跃飞时的推力增加了约
90 千克。
其它基本设计
早期“鹞”系列的外翼前缘比“茶隼”延长了 5%,翼尖部分也加长了约 380
毫米。该机按常规布局采用了带下反角的后掠上单翼和单垂尾、下反平尾布局。悬臂式上单翼采用霍克·西德利公司设计的翼型,翼根、翼梢相对厚度分别为
10%、5%,机翼下反角 12°,安装角 1°45′,1/4 弦线处的后掠角为
34°。“鹞”主翼的一个特色是在转场时可换装螺栓连接的转场翼尖以提高航程,1978 年初试飞的 GR.3 还增加了边条/翼根前缘延伸(LERX),改善了低速飞行性能。“鹞”的机翼采用铝合金三梁结构,蒙皮由铝合金加整体壁板构成,整块式机翼通过
6 个快速装卸接头与机身相接,有利于结构减重、发动机维护和机翼快速拆换。平尾是单块全动式,带有 15° 下反角(“海鹞”的平尾正偏度增加了 2°
以上),垂尾顶部有埋入的甚高频通信天线。机身下主轮后方有一块前铰的大减速板,后机身下还布置一块腹鳍。
与“鹞”系列相比,“鹞”II主翼的主要变化包括:1/4 弦线处的后掠角减小到 24°;翼展、机翼面积分别增加
20.1%、14.4%;采用超临界翼型;翼根和翼梢处相对厚度分别增加到 11.5% 和
7.5%;加大面积的单缝后缘襟翼和下倾副翼(为了布置加大面积的襟翼,机翼后缘的后掠角变为 0°)。“鹞”II
的主翼与“鹞”相比减轻了结构重量、加大了内部容积、提高了亚音速巡航和操纵效率。
“鹞”II主翼的曲线形的前缘边条源自英国“大翼鹞”计划。皇家空军虽然放弃“大翼鹞”计划而选择 AV-8B,但同时指出 AV-8B
与“大翼鹞”相比的一个重大缺点是瞬时盘旋角速度太低(当时的 AV-8B 只能达到约 13°~14°/秒,皇家空军希望能超过
20°/秒),不能满足冷战时代欧洲战场对攻击机的要求(皇家空军认为它应当具备不低于战斗机的瞬时盘旋性能)。因此皇家空军提议在 AV-8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