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发史:胡须眉毛睫毛的故事(6)
不管怎样,蓝胡子至少还是很漂亮的,而另一个有胡子绰号的传奇人物鸫胡国王则恰恰缺少这种魅力。正如格林童话中所描述的那样,他没有胡须。“她尤其爱取笑那个高高在上、下巴有点弯曲的好国王。哎,她大笑着喊道,这个国王的下巴就跟乌鸫的喙似的。从那以后,国王就得了鸫胡的名字。”
眉毛:文艺复兴时期妇女的眉毛全部拔掉
西方世界女性的外在文化形象不仅包括身体的光滑柔润,还包括脸部的白净无瑕与对称,后者往往由细眉毛决定,浓眉则是男子气质的标志,是残忍冷酷的象征。这条基本规律在古罗马时期就已为人所知。古罗马的贵妇们让人将她们的眉毛修成一条直线,男人的眉毛则保留原状。如果像女人那样对眉毛加以修饰,将会使眉毛失去身体语言的功能。自罗马皇帝时期以来,举眉就被当做突然感兴趣的标志,蹙眉则意味着不喜欢。今天,英国议员还可以通过“举眉”来表示对某些提案或讲话的惊讶或拒绝。在罗马帝国结束后至辉煌的文艺复兴期间,妇女的眉毛一度不必加以修饰。宫廷的文明化,尤其是文艺复兴时期为妇女塑造的新形象,对贵妇们的面孔产生了直接影响。将前额头发连根拔除的金发贵妇代表了这个社会的典型形象,高高隆起的额头成为贵妇人的标准。同样,眉毛也完全连根拔掉,或者只留下细细的两弯弧线。为了与淡黄的头发形成对比,并给眼睛圈定一个区域,人们将这些眉毛染成深黑色。由于自然对待身体的观念兴起,这一时尚又再次失去影响力。后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重燃这一传统之火,使其再成燎原之势。虽然她保留了睫毛,但是却让人每天将她的眉毛修成一条细线,并将前额的头发刮掉。她故意将面部化妆成面具的样子,以保证自己作为未婚女子坐在国王宝座上的地位不可动摇。
插图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木雕,1592年)在17世纪,荷兰的平民阶层则遵循着另外一种习俗。信奉新教的商人所作的肖像画显示,妇女的脸部保持了未加修饰的“自然性”。她们厌恶任何的涂脂抹粉和化妆,代表了与宫廷世界相对应的另外一种追求自然、不受强制的选择。
睫毛:作为非语言交际的一种手段
最后简单地来探讨一下睫毛的历史。较早的德语文献中还没有一个独立的词能够用来表示睫毛。直到中世纪晚期,睫毛依然归属于“眉毛”(Brauen)这一范畴,而且事实上也经常经历着与眉毛同样的时尚命运。有时候睫毛被认为不具有美学效果,所以尽被拔掉,正如在文艺复兴时期大量的女人画像上所显示的那样;有时候又长又密的睫毛被认为极具女人味,又成为女人心驰神往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