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发史:胡须眉毛睫毛的故事(2)
身,所以通向阴曹地府的领路者沙龙(Charon)在运送死去的男子时,就索要他们的胡须作为报酬。给死者刮脸则意味着阻挡死者进入死亡世界、进入永恒之旅。直到后来,人们才在死者的嘴里塞上一个硬币,作为支付通向阴曹地府的路费。
对于胡须具有生命力的信仰一直延续到中世纪盛期,并进入历史传说。据说,神化了的永远不死的腓特烈大帝巴巴罗萨(Friedrich Barbarossa)巴巴罗萨: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的外号,意思是“红胡子”。
在古代,络腮胡不仅仅象征恭敬交往的必要性。青年男子进行首次剃须后才算正式成年,才成为父权制秩序下受人尊敬的成员。在古代雅典的性别结构中,年长的成年男子与尚未剃须的青年男子发生性关系是被允许的,甚至是社会所期待的;一旦正式剃须后,再发生这种性关系就会被认为卑鄙下流了。胡须把代与代区分开来,成为性生活中决定性的转折点。青年男子由被动的客体进入主动的主体地位。不但今天的阿拉伯—北非世界具有类似的文化行为模式,而且在现代的巴西社会也能够发现这种行为模式。在这些地方,超过30岁的同性恋男子蓄留胡须已经司空见惯,这样就可以避开关于公民身份的一些尴尬问题。蓄留胡须象征着男子气概和进入婚姻。
在古希腊的城邦,除了老年男子可以蓄留胡须外,基本上只有武士才享有蓄留胡须的特权,这与现代军队截然相反。现代军人的身体特征是:短发、不留胡须。在这方面,亚历山大大帝早就发现了剃须的实用性,因此规定士兵必须剃须。他担心的是,胡须在战斗中可能影响作战。
在古代的战争中,往往是一对一的刀剑相斗。所以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打斗者揪住对手长长的胡须,限制住对方的行动,进而刺出决定性的一剑。不留胡须的古希腊士兵成为古罗马军队的榜样。古希腊士兵不留胡须,这与古代世界文化中他们的大多数对手截然不同。
野蛮人和伦巴德人罗马文明最蔑视也最可怕的敌人之一就是北方的日耳曼人。由于留有蓬乱的胡子,罗马作家将他们与动物相提并论。从词源上而言,“Barbaren”(野蛮人)这个概念可以追溯到拉丁语中表示“Bart”(胡须)的词,这与被作为辱骂之词而成为日耳曼部落惯用名字的“Langobarden”(伦巴德人)如出一辙。这些“胡须很长的人”(Langbrtigen)在意大利北部建立了强大的王国,今天,从地区名称“Lombardei”(伦巴第)中还依然能够觅得他们的踪迹。
胡须在罗马的复兴是随着军人皇帝哈德良(Hadrian)的当权而进行的。从那之后,许多皇帝重新蓄起了小胡子,这一点可以从保存下来的雕像和硬币中得到证明,然而古代教士阶层却一直不留胡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