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新中国外交:社会主义国家建交无需谈判
外交解密
中国实在是个令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的国家,建国之初,国际社会看到这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加入了社会主义阵营,成为苏联东线最安全、最坚定的盟友,十几年后两个地理上靠得最近、国土面积庞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又因两党不和而导致国家关系破裂,甚至兵戎相见。
中国与近邻日本,曾经有过不共戴天之仇,而理性的中国人和理性的日本人,都知道中日之间不仅有历史问题,而且还要面向未来。
历史写下档案,档案又复原出历史,档案在它凝固的岁月里,无声地承载着纷繁的往昔。
光辉岁月、阴霾季节都沉寂在档案的字里行间。只有使用才能复原出鲜活的历史。
在中国自身发展的不同阶段,她的外交既有一脉相承的基本政治原则,又有不同时期非意识形态的影响。中国外交档案的解密,从历史文件与亲历者的角度,讲述中国外交60年所走过的风雨历程。
中苏关系篇中苏解密档案下的历史
开放档案是一项国际惯例。中国开放历史档案的标志,是1987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但在该法公布的十几年中,人们得以光顾的只是地方档案馆,而国家一级档案,特别是国外关注的外交档案,一直无法看到。直到17年后,中国外交部档案馆于2004年2月正式对外开放,并解密了第一批1949至1955年万余件档案;2006年5月10日,外交部档案馆又将1956至1960年解密档案对外开放;2008年11月12日,外交部向国内外开放了第三批1961~1965年的解密档案,共计41097份,比前两次开放数量的总和还多。据说,近期还将开放文革期间的历史档案。
老一代政治家故去,他们在外交和内政方面的所思所想,凝固在了档案里。
第一次建交高潮
凡是承认新中国政府,并与国民党政府断交的国家,都可与之建交。在苏联的影响下,社会主义阵营国家迅速地与中国建交,而无需谈判
刘少奇1949年8月访苏结束前,斯大林向他建议,以中国的现状,无政府时间如果过长,可能会引起社会动荡。中共中央采纳了这条建议,放弃了1950年1月1日建国的计划,把新中国开国大典定在了1949年10月1日。
按照国际惯例,开国大典后,新成立国家的外交部,就要向国际社会发出公告和公函。1949年10月1日下午,东交民巷办公的中央外事组(外交部当时还没有成立)的同志们,大都跑到不远处的天安门广场,参加了开国大典。下午5点,开国大典一结束,他们又迅速赶回东交民巷。接下来的任务,是把毛泽东主席的建国公告和外交部长周恩来的公函发给各国政府或原驻华机构人员。这两个文件向世界发出了这样的信号,宣布中央人民政府的组成,以及新政府与外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的愿望和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