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的“红色交通线”:通向共产国际的桥梁
内蒙古自治区的口岸城市满洲里,曾是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和苏联共产党联系的"红色交通站"。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后,为加强与共产国际和苏联的联系,开辟了多条通往苏联和共产国际的交通线,其中经哈尔滨和满洲里通往苏联与共产国际的交通线是形成时间较早、持续时间较长、发挥作用较大的一条线。这条交通线被誉为"一座红色的国际桥梁",中国共产党许多早期领导人出席共产国际会议或被派往苏联学习、工作,大多由满洲里出境。从1920年至1937年,国际交通线存在的18个春秋中,那么,这条红色交通线到底是怎样诞生,又是怎样遭到敌人破坏的呢?
1、鲜为人知的"红色交通线"
1920年11月,苏联在远东地区重建人民政权,驻扎红军边防部队并成立保安机关。此后,为保证来往于中苏之间中国同志的安全,苏共中央和共产国际有关部门,协调中苏边境驻防的苏联红军边防部队和保安部门做好接送工作, 并在赤塔、86号小站、满洲里等地设立了秘密联络站。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国际联络部曾责成丽雅?伊隆耶夫娜负责在上海、北京、哈尔滨等地建立交通联络站(处),以护送往来于中苏之间的革命同志。
1931年末,中共北满特委派纪中发(化名司杜其卡)和李芳假扮夫妻,从哈尔滨到了满洲里,以"晋丰泰"为辅名(道北三道街83号)开始筹建一个杂货铺做掩护,建立了满洲里交通站,主要任务是护送去苏联和从苏联回国的革命同志。从哈尔滨来的同志到满洲里后,通过联络暗号与联络员接上头,然后由他们送到晋丰泰杂货铺。满洲里交通站与苏联境内的交通站有秘密联系。哈尔滨方向来人后,满洲里交通站马上与设在苏联奥特波尔的苏联国家保安部(格波乌)取得联系。他们常派一个以铁路扳道工身份掩护的苏联交通员来把人接走,送上苏联境内交通站派来的马车,然后越境去苏联。有时这些同志就在交通员带领下徒步偷越国境。
2、重新分工确立地位后的情况
1934年,上海党的组织遭到敌人破坏,满洲省委和哈尔滨特委与中共中央失去了联系,加之东北业已沦陷,由上海经哈尔滨、满洲里去苏联的交通线中断。
1935年,中共中央根据东北地区的形势,通知满洲省委,原上海经哈尔滨去苏联的交通线由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领导,联络工作由共产国际领导的交通局负责。同年8月,国际交通线完全由共产国际所属的国际交通局领导,在哈尔滨设哈尔滨国际交通局。
1935年,哈尔滨国际交通局还在扎赉诺尔交通站,作为满洲里交通站的辅助线,负责人是杨殿成,助手是王化民。他们在扎赉诺尔以打零工和种菜为掩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