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师 康定斯基》

分类: 图书,传记,综合,
品牌: 徐沛君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
·页码:180 页
·出版日期:2002年
·ISBN:7102024649
·条形码:9787102024646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艺术大师是人类文化史上的灯盏。请想一想,如果没有莫扎特,没有肖邦,没有八大,没有齐白石……我们今天的生活会是多么暗淡。
其实,艺术大师的生活和常人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他们对生活有着更加真挚甚至偏执的热爱。同时,他们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对常人司空见惯的事物有时会有独到的感受和强烈的表现欲望。一个不热爱生活的人不可能热爱艺术,更不可能成为艺术大师。大师是属于时代的,大师作品是社会生活的产物。
齐白石的恬淡,波洛克的张狂;亚当斯的严谨,达利的天马行空,凡·高的贫穷潦倒,毕加索的富有充实;康定斯基的冷静,米罗的热烈……大师的性格即大师的风格,大师的生活状态、生活环境、生活境遇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大师的精神和创作状态。
这套书从生活的角度去认识大师、走进大师,让你了解大师的喜怒哀乐。不仅揣测他的生活,还揣测他的形象,直接从他那个时代的风景、街道、酒吧、舞台、生活道具等各个方面挖掘他心灵深处的东西。
这套书会带给您一些有意味的启示的。
媒体推荐序
抽象世界的追梦者
徐沛君
1944年12月13目,抽象绘画大师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在巴黎近郊的纽利去世。此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已接近尾声,盟军于8月开进了巴黎。而在康定斯基的第二故乡德国,战火却比以往更加疯狂。整个世界都在关注着二战的最后结局,因而,一个艺术家的陨落并没有激起太大的回声。
在康定斯基去世时,西方社会仍没有完全认识到他的价值,他的画还基本处于滞销艺术品之列。但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众多的美术史著作中,康定斯基开始跻身于世界级大师之列,他的理论著作《艺术中的精神》和《点、线、面》甚至一度被奉为抽象艺术的“圣经”,它们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至今仍然畅销。而他在包豪斯执教期间确立的某些艺术法则对现代艺术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生命力长久不衰。
康定斯基可能没有料到,仅仅是在他去世数年后,世界便分化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阵营,而这位画家的命运在世界的两极中也呈现出不同的结果:西方社会逐步认识到了他的价值,但在他的祖国俄罗斯(当时已经是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他却长期处于被忽略和遗忘的地位。其实大部分现代派艺术家的处境皆是如此,只有一个例外:尽管同是现代派艺术家,毕加索却同时在两个阵营中占尽风光,西方社会为他拍手叫好,而所谓的“铁幕”国家也视他为英雄,——道理很简单,毕加索画过谴责纳粹的《格尔尼卡》,也画过咒骂美国的《朝鲜的屠杀》。而且他还顶着“法国共产党员”的桂冠,这更让社会主义阵营有觅到了知己的亲近感。至于他与多少个女人有过多少桩风流韵事,大可以忽略不计!
康定斯基远没有毕加索这般幸运。他的一生似乎平淡无奇,既没有凡·高那种悲剧精神,也缺乏跌宕起伏的传奇色彩,所以直到今天,当世界已经很熟悉康定斯基的抽象绘画的时候,中国的艺术爱好者们仍不太清楚他一生的经历。
康定斯基是位追梦人。他出生于俄国,后来主要在德国从事艺术活动,又在法国度过了晚年。尽管他先后取得了这三个国家的国籍,但他始终有找不到归宿的感觉,一丝难以言说的惆怅伴他走过了一生。他这种孤独感是漂泊带来的乡愁,更是因找不到艺术理想的栖息地而产生的无奈。康定斯基不止一次宣称他不关心政治,希望能做一个游离于政治之外的艺术家,而实际上这只是他的一相情愿。正是欧洲政治形势的变幻才迫使他迁居三国。追寻着画家一生的生活历程,不仅可以清楚地看到他艺术风格形成的背景因素,也能倾听到一个孤独灵魂的心语独自。而且,在画家生活的折光中,上一个世纪之交风云变幻的社会图景也隐约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编辑推荐艺术大师是人类文化史上的灯盏。想一想,如果没有莫扎特,没有肖邦,没有八大,没有齐白石......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多么黯淡。这套书从生活的角度去认识大师,走进大师,让你了解大师的喜怒哀乐,不仅揣测他的生活,还揣测他的形象,直接从他那个时代的风景、街道、酒吧、舞台、生活道具等各个方面挖掘他心灵深处的东西。想了解康定斯基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吗?那就打开《走进大师 康定斯基》吧
目录
总前言……………………程大利
序 抽象世界的追梦者…徐沛君
1从莫斯科到敖德萨
2重返莫斯科
3在慕尼黑
4勇敢的青骑士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在当时的欧洲,尽管妇女解放运动开展得篷勃有力,但很少有妇女投身于绘画艺术。大部分“纯艺术”院校小收女生,一般而言,女学生只有机会进入实用美术学校特别是纺织学校里学习图案设计。在明特尔眼中,康定斯基是位别具魅力的老师,他能深入地讲解艺术,他尊重学生,认为学生有能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因而给明特尔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明特尔渐渐成为了康定斯基真正的伴侣。这个颇有个性的女学生常常毫不客气地批评康定斯基的艺术观点,康定斯基能容忍那些尖锐的措辞,也一一接受了她的意见。反过来,康定斯基也特别看重明特尔的才能。叫特尔的艺术才能足独立的,不容易受到干扰,能触发其创作灵感的东西都来自她的内心。这些都让康定斯基感到高兴。但康定斯基很快就发现,这个让他一见倾心的年轻女性有着人强烈的独立意识,所以很难再塑造她的艺术观。在写给明特尔的信里,康定斯基道出了自己的无奈:“作为一落千丈,我认为你是‘毫无希望’的,因为我根本尢法教给你任何东西。你只愿意做你想做的事,只愿意遵从自己的意愿。”或许是受到了阿兹贝那种宽容的教学方法的影响,康定斯基决定不再去改变明特尔的性格。
明特尔喜欢画人物,她有很强的概括能力。在“方阵”学校学画的日子里,她同康定斯基、业伦斯基、马利纳·沃夫肯等人都相处得很好。明特尔的画风与亚伦斯基的画风类似,色调响亮、明快,构图简洁,线条挺括。
康定斯基对明特尔的痴迷程度与日俱增,他多次向明特尔表达了想与她长相厮守的愿望。但明特尔似乎只愿意与老师保持着自然而随意的关系。两人的通信多达900余封,当然,其中绝大多数是康定斯基写给明特尔的。康定斯基用各种方式追求明特尔,在写给明特尔的信里,他这样表达了心声:“(与你的交往)是我一生中第一次付出多于回报的事,……上帝知道我为什么相信自己最终能获得你全部的爱。”而明特尔不愿在狂热的追求下丧失自我,她委婉地告诉康定斯基不要逼迫她与之结婚,因为她需要时间来考虑这件事。在给康定斯基的回信中,明特尔这样写道:“你与我大不一样。我不难理解你的心情,但我们之间缺少爱。你知道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从未爱上过你。”
明特尔冷漠的态度第一次使康定斯基产生了明显的受挫感。这位倔强的女性总是显得有些忧郁,从康定斯基给她画的肖像上、从她的照片下都能看得出这一点。康定斯基为她画的肖像是康定斯基作品中表现手法最为传统的一幅。康定斯基希望明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