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派美术史话》

分类: 图书,艺术,艺术史,
品牌: 崔庆忠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
·页码:211 页
·出版日期:2000年
·ISBN:7102021194
·条形码:9787102021195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本书目录简介:一、艺术革命的酝酿——19世纪末期艺术诸流派;二、艺术革命的开始——20世纪早期的现代派美术;三、艺术革命的展开——一战期间及战后的现代派美术等。
作者简介崔庆忠,1969年生于山东省蒙阴县,1990年考入曲阜师范大学美术系,学习油画专业。1994年大学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并于同年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攻读美术理论专业,1997年毕业,获美术学硕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美术理论研究室从事美术理论研究工作。曾出版《中国绘画史》,《世界绘画史通览》等著作,并在国内重要美术期刊上发表美术学论文数篇。
媒体推荐前言
世界是一个整体
刘小路
早在2500年以前,伟大的孔子就说过:“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孔子时代的四海是指中国,今天我们理解的四海则指全世界。人类自古就互相交往,尤其大航海时代以来,东西方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冲撞和交流,世界上再也没有任何力量能把它们分开。今天,有人说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已经到来,文化上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所以,1996年在哈佛大学讲演时,我提出
“世界是一个整体”。
十几年前,我担任过《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的责任编辑,对中外美术的研究和出版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早就想编一套中外美术史话。到美国和日本讲学时,看到各种肤色的人在美术馆前排起长队,更深切感到美术教育的普及对于提高国民素质的潜移默化作用。中外美术史话,不就等于一个没有围墙的美术馆吗?我国已经出版过一些中外美术史著作,却还没有一套分国的美术史,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随着我国与外国交流的日益增加。世界文化一体化时代的到来,这套丛书的重要意义更不言而喻,而选题的设想也逐步形成了。
非常幸运,这个盛世修史的选题设想得到国内最权威的美术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经与人民美术出版社装帧设计室主任胡建斌先生协商,很快得到社长郜宗远、总编辑刘玉山、副总编辑程大利先生亲切关心和鼎力支持,这个选题终于决定下来。同时,人民美术出版社正与荣宝斋、连环画出版社等国家最高的美术出版机构联合组成中国美术出版的第一大集团——中国美术出版总社。所以,这套丛书同时荣幸地成为中国美术出版总社的重点项目。
我们计划先编10本外国的美术史话,每本大约12万字、100幅图片。图片全部是彩色随文插图,便于大家阅读,并且在20世纪内出齐。这10本是:希腊罗马美术史话、意大利美术史话、法国美术史话、德国美术史话、英国美术史话、俄罗斯美术史话、美国美术史话、日本美术史话、印度美术史话、现代美术史话。条件成熟后,还想再编两河美术史话、埃及美术史话、非洲美术史话、拉丁美洲美术史话……等等。这样,外国美术就初步形成了一个完备的体系。
这些国家的美术,实际上我国国民并非完全陌生,许多年轻人甚至能滔滔不绝地说出一长串艺术家的名字、作品和事迹。但是,要想把该国美术发展从头到尾理清楚却绝非朝夕之功。而且,西方的美术史往往是按照原始、古典、中世纪、文艺复兴、近代、现代等时代顺序编写,各国的独自发展脉络反而不太清晰。所以,编写分国美术史实有必要。也许有人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外国美术史应该由外国人来写,中国人写的外国美术史行吗?其实,外国人也会碰上中国人同样的问题,他们也同样是本国人写外国美术史。他们也许对本国美术是权威,但对于本国以外美术的研究未必就比中国学者高。我到国外的深切感受之一就是:中国学者的水平绝不亚于国外学者,尤其是在对第三国的研究领域。我的一些同学在美国留学西方美术后曾深有感触地私下对我说:“美国教授固然对欧洲美术有其见多识广的长处,然而我终于认识到他们研究的深刻性并没有超过我的硕士导师吴甲丰先生,遗憾的是吴先生却是直到功成名就的晚年才去过一次荷兰。”我亦有同感。在读研究生时,我也受过吴先生的教诲。他虽去世有年,但他的修养和文采使我记忆犹新。
外国美术史话丛书所邀请的作者都是长期从事相应国家美术研究的学者,懂得相应国家的语言,大多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并且具有到相应的国家和地区留学、访问或工作的经历。有的还长期旅居国外,甚至做过驻外文化参赞。记得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工作时,曾有一个口号,叫作“最合适的人写最合适的条目”;那么,外国美术史话编写的口号就是“最合适的人写最合适的书”。因是史话,我们力求文字优美,通俗易懂,写法大致统一,而又保持个人风格。
青年是世界的希望,也是21世纪的希望。所以,这套书主要是面向普通的大学生朋友。但我们期待它不仅对于大学生,而且对于所有的朋友都适用。我们希望:它将是献给21世纪的一份厚礼。
让中国更了解世界,也让世界更了解中国。
1998年12月12日
编辑推荐历史用年代和人名组成了一部浩繁巨著,美术史却用生动的画面构成了一部丰富多彩而具有感情的历史,它以如此具体的可视性,让我们看到了由无数个形象构成的一部更为真切的历史,更清楚地看到人类所走过的每一个历程。本书用历史的长线串联起一幅幅精美珍贵的图画,再现灿烂辉煌的美术史,带你走近艺术家的人生历程,成功与失败,快乐与悲辛,以及他们画幅中所表现的那些知名或不知名的历史人物变化所隐藏的悲欢故事。
目录
丛书前言世界是一个整体
序
一艺术革命的酝酿——19世纪末期艺术诸流派
1.色彩的革命——印象主义美术
2.给绘画以激情——后印象主义艺术
3.世纪 的恶梦——象征主义画派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1
1908年,布拉克在康威勒画廊展出作品,评论家路易·沃克塞列在《GilBla》这份刊物中指出:“布拉克先生将每件事物都还原了……成为了立方体。”这便是“立体派”这个名称的由来。立体派的主将是毕加索和布拉克。另外德劳内和莱热也是很有代表性的立体派艺术家。
毕加索(Picas∞,1881一1973)是20世纪西方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他是欧洲现代美术开创性的一代大师;立体派绘画的旗手和创始人;是一个从上.世纪末从事艺术活动,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的现代派画家。
毕加索出生于西班牙的马拉加。他的父亲是艺术家和美术教师,毕加索是在艺术和艺术家的环境中长大的。他在巴塞罗那接受的大部分训练,当时这个城市就已经像现在一样,是西班牙最闻名于世而且能开发人们智慧的城市。毕加索从16岁就开始举办个人画展,1901年一1904年之间,毕加索的许多作品以蓝色为主调。描绘的多是那些沉默、贫困、屈从的苦难人物。这
个时期的绘画特点,多数是表现孤独和悲凉的情绪。画家以忧郁的眼光观察生活和表现社会,描写了一些在贫困中生活的母亲,形体消瘦的残疾人.面无血色的妓女,营养不良的孩子们等,灰蓝色调与深沉的主题达到统一。《熨衣妇》和《节俭的饮食》是此期的代表作品。熨衣妇,是一位形容憔悴、过度劳累的劳动妇女的形象。显示出艺术家对他人的贫困所抱的深深同情,也透露出毕加索那些年生活的贫困所带来的忧郁的观察社会的眼光。
1904年以后毕加索定居巴黎。住到巴黎北部位于蒙马特尔的一个公寓里,这个公寓有一个绰号叫洗衣房。此时毕加索的生活仍然十分穷困,但他的作品开始从伤感的蓝色中解脱出来,被称为玫瑰色时期。在这个时期,他将那些沉默、贫困、屈从的苦难人物,改为马戏、杂技和丑角演员等。画面上展现的人物是沉静的,无更多的表情,仍然是表现社会底层人们的生活,色彩上采取粉红与褐色为基调,注重色彩与形体的描写。这时的一系列作品实际上是一个青年落魄艺术家心灵的写照。1906年以后,毕加索的艺术发生了一系列的重要变化。作品中对形式因素的追求加强了。注重于物体的结构表现,最终他与布拉克的知遇,导致了立体派绘画的开始。起先,他笔下的物体趋向单纯化和几何形体,这主要是受塞尚作品的启示。1907年.毕加索在绘画艺术上走向一次大的革命,以立体主义美学观点,创作了他那幅著名的《亚威农少女》。
《亚威农少女》(图20)是第一幅立体主义作品,这幅作品标志着立体主义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