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进程:文明的社会起源的心理起源的研究1:西方国家世俗上层行为的变化

分类: 图书,历史,史学理论,综合,
品牌: 诺贝特·埃利亚斯
基本信息·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页码:379 页
·出版日期:1998年
·ISBN:7108009633
·条形码:9787108009630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本书的结构和中心思想是对历史事实进行不断观察、不断检验以及不断地用以后观察到的东西对以前的看法进行修正这样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只有把这本书看作一个整体时,才能更好地理解其每一部分,更好地理解其结构和方法。
这本书也对“国家”的社会起源进行了研究。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找出其形成的历史,这是一个“权力垄断”的问题。
作者简介诺贝特·埃利亚斯(1897--1990),20世纪德国著名社会学家,生于德国布雷斯劳。1918年在布雷斯劳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1933年纳粹上台后,埃利亚斯辗转流亡。他的社会学思想对德国社会学的重建产生过巨大影响。主要著作还有《文明的进程》(两卷)、《个体的社会》、等。
媒体推荐序言
如果今天有谁对人的情感及情感控制结构进行研究并试图对此提出理论的话,往往会满足于将那些对发达国家同时代人所作的观察作为实证材料。也就是说,人们往往会不加考虑地认为,在对某一发展阶段的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比如对自己所处社会到处可见的人的情感及情感控制结构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便可以提出有关人,有关各个社会里的人的情感及情感控制结构的理论:在这一方面已经有许多比较容易得到的观察成果。这些成果指出,在各个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上,甚至是在同一社会不同的阶层里,人的情感控制水准和模式也会各不相同。不论是在对欧洲国家几百年来的发展进行研究,还是对位于地球其他部位的“发展中国家”几百年来的发展进行研究,总会一再地遇到这样的问题:在社会长期朝着某一方向所发生的总的变化中,描写这种变化的专业术语是“发展”,人的行为和经验,由外部强制和自我强制来控制的个人情感以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的所有行为的构成也会朝着某一个方向变化。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这种变化的解释往往是:自己所处国家的人比以前“文明”了,其他国家的人“不文明”,甚至比自己国家的人“野蛮”。这些解释中的褒贬成分显而易见,不清楚的是其所依据的事实。究其原因,部分是因为就目前社会学研究的水准来说,要对个人的结构、特别是对人的情感控制的长期变化进行实证研究还是非常困难的。目前,社会学所感兴趣的是较短时期内的社会进程,特别是一些与现时社会有关的问题。总的来说,关于社会结构和个人结构长期变化的问题目前还无人问津。
这本书所要研究的正是这种长期的社会发展进程。对社会发展进程的各种类型作一个简要的说明,将有助于对这本书的理解。首先可以从社会结构的变化上分出二大类:越来越多样化
和统一化的社会发展以及与其相反的社会发展。第三种类型的社会发展是:虽然社会的结构和社会的某些观念发生了变化,但是这种变化既不是越来越多样化和统一化,也不是与其相反。最后,还有许多不涉及社会结构变化的类型。到此为止还没有穷尽社会变化的所有类型,因为还有许多混合类型。人们常常可以看到,在同一社会中好几种类型的社会变化,甚至是几种朝着完全相反方向发展的变化,同时并存。然而,这一简短的介绍已经足以说明这本书中所涉及的问题了。这本书的第一卷所要探讨的是,是否能用可信的材料来证实一种建立在各种观察之上的假设,即在某些社会中人的情感结构和情感控制结构长期地、一代又一代地朝着同一方向发展。这一卷展示了社会学的研究步骤及结果,与之相对应的,是众所周知的物理自然科学的实验及成果。这一卷的目的在于揭示和解释那些确实存在的、尚未进行过研究的领域,以及揭示和确定其相互间的联系。
人的情感和情感控制结构一代又一代地朝着同—方向,即朝着控制越来越严格、越来越细腻的方向发展得到证实之后,又提出了进一步的问题:是否可以在个人结构的长期变化与社会
结构的长期变化之间找到某种联系。这种个人结构的长期变化和社会结构的长期变化是同方向发展的,即朝着具有更高水准的多样化和统一方向发展的。这便是第二卷所要探讨的问题。
事实上对于长期朝着同一方向发展的社会结构变化还缺乏实证材料,因此有必要把第二卷中的一部分篇幅用于揭示和说明有关这一类社会变化的实际情况。问题是用可信的材料来证实社会结构的变化确实是朝着更高水准的多样化的统一化的方向发展是否可能。回答是肯定的。在第二卷中所谈到的国家形成的过程便是说明这类结构变化的一个例子。
……
编辑推荐今天"文明人"所特有的行为方式,在西方国家的人来说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倘若今天西方国家的文明人能够回到他所处的社会的过去阶段,比如回到封建的中世纪,那么他就会所见甚多,他所看到的正是在今天被他斥为"不文明"的那些社会中所常见的……
目录
序言
前言
第一章“文明”和“文化”概念的社会起源
第一部分“文明”与“文化”概念的对立在德国的社会起源
引言
“文明”与“文化”这两个对立概念的发展过程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与之紧密相关的是这两个概念的另一个区别:“文明”是指一个过程,至少是指一个过程的结果,它所指的是始终在运动,始终在“前进”的东西;而德语中的“文化”,就它目前的使用情况来看,它指的是另一种倾向,指那些已经存在的人的产品。就像“田野里的花”,指的是艺术作品、书籍以及反映民族特性的宗教和哲学体系。所谓“文化”指的就是这些。
“文明”使各民族之间的差异有了某种程度的减少,因为它强调的是人类共同的东西,或者说,应该是共同的那些东西——至少对于那些已经“文明”了的人来说是这样。“文明”体现了某些民族的自我意识。对于这些民族来说,几百年来形成的民族界线和民族特性已无可置疑,因为这些东西早就通过他们的扩张和殖民完全确立了。
与之相反,德国“文化”的概念强调的是民族差异和群体特性。正是德国“文化”概念的这一功能,使它在民族学和人类学等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并远远地超过了德国语言的范畴,超过了这个名词最初所表达的一个民族的状况。与西方其他民族相比,这个民族用了很长的时间才在政治上取得统一和巩固。几百年来直至今天,它的领土总是被别人侵略或受到侵略的威胁。如果说“文明”表现了殖民和扩张的倾向,那么“文化”则表现了一个民族的自我意识。这个民族必须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的特性究竟是什么?”他们必须经常从各个方面进行探求,以维持政治上、思想上与他人的界线。德语中“文化”概念所表达的倾向,所界定的范围以及对民族差异的强调,正与这一历史的进程相符。“究竟什么是法国的?什么是英国的?”,很久以来,几乎没有一个法国人或英国人在他们的意识中提出过这样的问题,而“究竟什么是德国的?”这个问题,几百年来却一直没有平息过。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对这个问题的许多回答中的一个便是“文化”。
因此,通过“文化”与“文明”这两个概念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意识是很不相同的。德国人自豪地谈论着他们的“文化”,而法国人和英国人则自豪地联想起他们的“文明”。尽管这两种自我意识有着很大的差别,大家却都完全地、理所当然地把“文化”或“文明”作为了观察和评价人类世界这一整体的一种方式。德国人也许可以试着向法国人和英国人解释他们所谓的“文化”,但是他们却无法表述那种特殊的民族传统和经验,那种对于他们来说这个词所包含的不言而喻的感情色彩。
法国人和英国人也许可以告诉德国人,是哪些内容使“文明”这一概念成了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