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的书:百年来的作家、观念及文学:《纽约时报书评》精选

分类: 图书,文学(旧类),文学理论,综合,
品牌: 朱孟勋
基本信息·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页码:809 页
·出版日期:2001年
·ISBN:7108015528
·条形码:9787108015525
·包装版本:第2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20世纪的书:百年来的作家、观念及文学:精选》内容简介:《20世纪的书》摘自《纽约时报书评》上对书籍及作者的最佳评论。《纽约时报书评》是美国读者最多的文艺期刊,《20世纪的书:百年来的作家、观念及文学:精选》依编年体例,摘录从1896年到1997年的书评作品,带领读者踏上一个世纪的文化旅程,勾勒出当代重要作家及思想家最令人难忘的图像。将一个世纪的书评编列成册时,我们试图展现这种变化,但此处必须强调,《20世纪的书:百年来的作家、观念及文学:精选》并不是包罗万象的20世纪文学史,甚至不是完全可靠的指标,不见得能反映品味或批评声誉的起起伏伏,或是文学市场的角色。有些好书及重要著作不受初期的《书评》青睐,有些书的重要性可能被夸大。你必须小心详读。
媒体推荐导言
阅读一百年来的(纽约时报书评)让我强烈感受到,几乎没有任何事可以天长地久。到目前为止,99本蓝皮书评合订本挤在
就本身性质而言,书评甚至比被评的书更短暂、更容易被人遗忘。将这些原本无意传世(多数书评确实如此)的文字精装付梓,创造出又一本终究遭人遗忘的书,说来不免有自欺之嫌。不过,如果你阅读够多的书评,阅读的时期够长,你会在偶然的变化中看出一些趋势或更迭,即使不算永恒,但也还能发人深省。例如,作 家世代的突然诞生——海明威、德莱塞、菲茨杰拉尔德等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转变文学景观,将文学重心转移到美国。或者,在20世纪50年代及60年代,儿童文学如百花齐放,以顺应婴儿出生高峰期的涌现;20世纪70年代则喷泻出独特原创的小说作品;其后传记的伟大年代似乎紧接登场。也许最明显的是——如果你阅读《纽约时报书评》——书评本身的逐渐成熟。最初是没有签名、局高在上的“评介”和“赏析”;渐渐地,署名栏及作者姓名开始出现,真正的批评也才登场,旁征博引,可读性高,写给具有鉴赏力的一般大众。就某方面来说,《书评》随着时代成长,变得圆熟洗练,正如美国的读者大众一样。
将一个世纪的书评编列成册时,我们试图展现这种种变化,但此处必须强调,本书并不是包罗万象的20世纪文学史,甚至不是完全可靠的指标,不见得能反映品味或批评声誉的起起伏伏,或是文学市场的角色。有些好书及重要著作不受初期的《书评》青睐,有些书的重要性可能被夸大。你必须小心详读,或是读出言外之意,才能辨别出一百年来出版界的重大变化。你也不必费心寻找观点一致的概论、我们所处的位置或是文学未来的方向,因为势必徒劳无功。
我们希望本书所能提供的是生动有趣,至少灵光乍现的文学即时感,呈现本世纪最重要或最具影响力的书籍问世时,所引发的最早而立即的反应。全书可以依本书体例之一命名为“初步印象”。如果你高兴,还可以说本书是我们集体与本能反应的纪录——记下事件最初的冲击——说来不足为奇,有趣之处不仅在于其犹豫及不确定(例如在1903年时,如何解释杜·波伊斯(W.E.B.Du Bois)),也在于其侃侃而言及文学热诚(如《尤利西斯》最早的书评颇具先见之明,令人吃惊)。
……
编辑推荐《20世纪的书:百年来的作家、观念及文学:精选》编辑推荐:百年纽约时报书评精选。250篇书评,自然地反映出20世纪社会、文学旨趣的流变轨迹。不论评者还是书作者,都荟萃着我们熟悉而景仰的名家们。文字长短不一,各有风格,却同样是灵光闪烁。
目录
导言 查尔斯·麦格拉斯
1897-1919
书评:亨利·詹姆斯,波章顿的珍藏品
哎呀!威尔斯,《隐身人》
1920年代
书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通论》
哎呀!弗吉妮亚·伍尔夫,《远航》
1930年代
初步印象:达希尔·哈米特,《马耳他猎鹰》
初步印象:多萝西·帕克,《生之悲歌》
1940年代
书评:理查德·赖特,《土生子》
书评:托马斯·沃尔夫,《你不可能再回家》
1950年代
初步印象:罗恩·哈伯德,《电疗:精神健康的现代科学》
随笔:爱丽丝·托克拉斯谈美国人在巴黎
1960年代
书评:威廉·夏勒,《第三帝国的兴亡》
初步印象:保罗·古德曼,《荒谬地成长》
1970年代
书评:加布里埃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书评:凯特·米莱特,《性政治》
1980年代
访谈:尤多拉·韦尔蒂
访谈:米兰·昆德拉
1990年代
来函:威廉·曼彻斯特
随笔:安纳托尔·布洛亚德谈病痛
编辑选书:1972-1997
索引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本书是作者托马斯·沃尔夫37岁去世前两年的作品,也是他最后一部作品,这部小说因此更具悲剧性。沃尔夫死后第一本出版的小说《罗网与磐石》(The Web and the Rock)于去年问世时,世人心存疑问:这位美国当代前途最看好的创作者,是否能将其天才和潜力展现无遗。在评论《罗网与磐石》一书时,我表达以上的疑问。其实当时我并没有根据,但这本《你不可能再回家》一出版,我绝对有理由相信,如果沃尔夫还在人世,必定是最杰出的美国小说家。沃尔夫的其他作品也有若干地方与此书同样精彩,但是此书仍在其他作品之上,因为作者忠实呈现自我、迈向艺术巅峰、传达深刻哲理。沃尔夫的消逝是美国文坛一大损失:
像沃尔夫其他的小说一样,本书有强烈的自传色彩。沃尔夫相信伟大而不朽的作品必定是出自作者亲身的生活经历。他举出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作为此信念的一大证明。此言确实不虚,我也无法否定。但沃尔夫的情形是,他一度似乎无法获得把自己超然于所观察世界之外的力量,无法获得借此达到跻身伟大小说家之林的共通性客观力量。沃尔夫死前相信他已经赢得此能力,此书证实了他的信念。
本书的书名是取自《罗网与磐石》最后一句话。对沃尔夫而言,此举有多重暗示。“在某一方面,”他说到书中他的化身乔治·韦伯:“他的话总结了所有他学过的东西。”最后的结论当然是人必须向前行,不可能再走回头路;不管我们多么喜爱的事物,都不可能重头来过。本书是沃尔夫的亲身见证,适用性却超越了个人,全世界的人都可当作一个整体。我们已经走到某件事的终点,甚至是许多事的终点,但是却不能回头,必须勇往直前。“我相信我们在美国迷失,但我相信有人会找到我们。”
《你不可能再回家》开场时,乔治·韦伯即将出版第一本小说(《天使望故乡》(Look Homeward,Angel)于1929年11月出版)。故事结尾是描述他到他最喜爱的德国访问,惊愕地发现一股强大的邪恶势力与腐败已经入侵世界,如果人类再这么自负与自由,必然会遭到毁灭。本书对美国人的生活作了深刻而广泛的描述,清楚刻画1929年股市崩盘前后的纽约。菲茨杰拉尔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所描绘的情景,在此书中完整呈现。透过许多暗示,该书的宗旨和预警一一真实呈现。
不管是偶发事件还是刻骨铭心的经验,沃尔夫对场景的描述有一流的功力,例如杰克一家人的聚会和公园大道大厦随后发生的火灾(一连串的场景完全揭露这一时期的社会原形),他都作了翔实而生动的描写。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