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嘉学派研究

分类: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中国古代哲学,
作者: 陈祖武,朱彤窗 著
出 版 社: 河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9-1字数:版次: 1页数: 722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202046760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中国文库”主要收选20世纪以来我国出版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科学文化普及等方面的优秀著作和译著。这些著作和译著,对我国百余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积极的影响,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是中国读者必读、必备的经典性、工具性名著。文库选目分为8个类别:哲学社会科学类、史学类、文学类、艺术类、科学技术类、综合普及类、汉译学术名著类和汉译文学名著类。文库基本上涵盖了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科技文化以及知识普及的各个领域,既能比较全面地反映20世纪我国思想文化、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成就,又能有重点地体现近百年来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成果;既能体现中华民族的创造性,又能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本书为哲学社会科学类,从爬梳文献入手,鞭辟入里,以严谨、求实、创新的治学精神,遵循科学发展观,使得清代学术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得以整理、更新,成为清史研究中的又一绚丽奇葩。系统地对乾嘉学派的起源、发展、演变作了清晰而准确的勾画和阐释。其流派继承了前人经学考据训诂的方法,治学以“经学致用”为主,学风严谨实用。
内容简介
清代乾隆、嘉庆两朝,迄于道光中叶的百余年,经史考证,朴学大兴,成为当时的学术主流,学术史上称之为乾嘉学派。作者将乾嘉学派置于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力求准确梳理乾嘉学派的形成、发展、蜕变及向近代学术演进的过程,其中既包括对众多学者深入的个案探讨,也包括对学术世家和地域学术的群体分析,在此基础上实事求是地阐述乾嘉学派的成就、历史地位及影响,客观地把握这百余年间学术演进的源流。本书版本采用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简介
陈祖武(1943~ ),贵州贵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专攻中国古代学术史。
目录
第一章 乾嘉时期清廷的文化政策
第一节 经筵讲论与高宗的学术好尚
第二节 《四库全书》的编纂
第三节 《李朝实录》所见之乾嘉学术
第二章 古学复兴之风的酝酿
第一节 兴复古学的前驱
第二节 惠栋复兴汉儒《易》学的努力
第三节 卢见曾与汉学的崛起
第四节 全祖望与浙东学术
第五节 杭世骏与三礼馆
第六节 “贾而好儒”的“扬州二马”
第三章 经史考证主流地位的确立
第一节 戴震学说的历史命运
第二节 毕沅对经史诸学的倡导
第三节 钱大昕与苏州紫阳书院
第四节 从汪中到高邮二王
第五节 阮元与《皇清经解》
第四章 乾嘉儒林举隅
第一节 三礼馆总裁方苞
第二节 举业叛逆吴敬梓
第三节 朴学大儒王昶
第四节 浙东史家汪辉祖
第五节 赵翼与《陔余丛考》
第六节 考古奇儒崔述
第五章 学术随世运变迁
第一节 章学诚与乾嘉学风
第二节 汉宋学之争与考据学之趋向边缘
第三节 今文经学的复兴
第四节 唐鉴与《国朝学案小识》
第六章 乾嘉遗风与历史反思
第一节 晚清七十年之学术大势
第二节 钱宾四先生论乾嘉学术
第三节 侯外庐先生论专门汉学
第四节 乾嘉学派研究与乾嘉学术文献整理
附录
一、读章实斋家书札记
二、章实斋集外佚札二通考证
书摘插图
第一章乾嘉时期清廷的文化政策
乾隆、嘉庆两朝,迄于道光中叶的百余年间,朴实的经史考证之所以能够成为学术主流,因之而在学术史上有乾嘉学派之谓,并不是一个偶然的历史现象。其间,既有经济、社会、政治诸方面的深刻制约,也有学术、文化等后先相承的内在逻辑。而在封建君主专制政治体制之下,由帝王好尚所反映的朝廷文化政策,无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第一节经筵讲论与高宗的学术好尚
一、高宗初政与朱子学的提倡
有清一代的朱子学,自康熙后期取得主导地位之后,尽管朝廷悬为功令,帝王提倡,士子讲习,然而却久久发展不起来。倒是与性理之学迥异其趣的经学考据,不胫而走,蔚为大国。因此,乾隆初,清高宗已喟叹:“近来留意词章之学者,尚不乏人,而究心理学者盖鲜。”至乾隆中叶以后,遂有戴东原《孟子字义疏证》出,凛然别张一军,“欲夺朱子之席”。迄于乾隆末、嘉庆初,就在朱子故里的徽歙之间,竟然出现“自命通经服古之流,不薄朱子则不得为通人”的局面。这样一种局面何以会形成?以下,拟从高宗一朝经筵讲论内容的变迁入手,来做一些探讨。
清高宗在位六十年,自乾隆三年(1738)首举经筵,至乾隆六十年(1795)逊位,经筵讲学凡举五十一次。高宗初政,一遵其父祖旧规,经筵讲学皆于每年春秋各举一次,以示崇儒重道,孜孜向学。自乾隆十二年(1747)以后,除十八年(1753)举经筵于仲秋,其他各年皆于仲春举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