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卷/大家国学

分类: 图书,文化,中国文化,
作者: 胡适著,沈卫威编
出 版 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7-1字数: 311000版次: 1页数: 354印刷时间: 2008/07/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201059600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胡适是20世纪的一个文化坐标,一种精神象征,一条思想脉络。即使放在21世纪的今天,胡适和他所代表的思想依然是普世意义上的一种价值选择。基于此,本著从资料本身形塑胡适,重在挖掘、梳理和呈现胡适一生的思想脉络,把握其思想的形成、发展与变化。更关注在他的思想语境中,作为知识分子的胡适对社会事务的关怀和在公共领域中的表现。同时,以人带史,由此折射胡适身处的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
内容简介
“大家国学”者,前辈大师的国学修为,今日大众的国学养分也。
在“国学热”经由电视讲坛进入百姓视野、传统文化过度娱乐化,而国学常识却明显匮乏的当下,听听昨天的大师怎么说,是一种补课,更是一种参照。
本书为《大家国学》丛书之胡适卷。
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哲学家、文学史家、诗人,新红学的创始人之一。1921年写出《红楼梦考证》,其中很大篇幅是对蔡元培《石头记索隐》的批驳。他论证了《红楼梦》前八十回的作者是曹雪芹,以及曹雪芹的家世和生平,彻底动摇了索隐派红学,建立了考证派红学,使红学研究进入了新红学时期。他还发现并收藏甲戌本,评价庚辰本,对比程高本,开创了《红楼梦》的版本学。
目录
总序
前言
国学史纲
《先秦名学史》前言及导论
《中国古代哲学史》导言
《中国哲学小史》引论
先秦诸子进化论
诸子不出于王官论
说史
国学思想
中国思想史纲要
谈谈中国政治思想
五行考
谈谈中国思想史
儒教的成立
新儒教之成立
中国哲学里的科学精神与方法
儒教在汉代被确立为国教考
格致与科学
禅宗是什么
禅宗的真历史与假历史
禅宗的方法——道不可告,告即不得
国学方法
论国故学——答毛子水
拟“整理国故”计划
《国学季刊》发刊宣言
“研究国故”的方法
再谈谈“整理国故”
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
考证学方法之来历
考据学的责任与方法
论证据
史学与证据
校勘学方法论——序陈垣先生的《元典章校补释例》
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
《水浒传》考证
《红楼梦》考证
书摘插图
《先秦名学史》前言及导论
前言
本书研究的目的与范围,我已在导论中有所论述。这里要说明的是本书所用的论述方法及其与中国传统学问不同的主要之点。
既然本书要进行历史的研究,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就是原始资料的选择。我在写这本书时所认为必须抛弃的繁重的资料负担,是西方读者所不能想象的。我始终坚持这一原则:如无充分的理由,就不承认某一著作,也不引用某一已被认可的著作中的段落。对于儒家的“五经”,我认为只有《诗经》可以全部接受。至于《尚书》和《礼记》(除其中第二篇我认为是真的之外),我都故意避免引用。《管子》、《晏子春秋》及其他许多真实性可疑的著作都不加采用。经后人窜改过的著作,在选用时也特别小心,如《庄子》和《荀子》,就只分别用少数的几篇。
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关于原文的校勘和训释。在这方面,我充分利用了近二百年来我国学者们所积累的研究成果。对于他们,我深表谢意。因为通过训诂的研究,我们才能摆脱传统训释者的主观偏见,并对古籍的真实意义获得正确的理解。
在断定原始资料的确实性中,我们曾不得不借助于所谓“高等校勘”。而高等校勘的另一方面则是确定年代。本书所涉及的哲学家的年代曾被中国的史学家草率地确定下来,我只采用了没有疑问的一个年代——孔子的年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