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历程(13)

分类: 图书,历史,中国史,现代史(1919-1949),
作者: 虞和平主编
出 版 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9-1字数:版次: 1页数: 全三册印刷时间:开本: 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214048387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包含了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力图纵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各个发展阶段和不同道路,阐明对外开放的必要性,揭示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中国现代化的畸形状态和难以获得真正成功的一般规律;论证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的资本主义现代化转向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又从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向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性。全书按时间序列分为三卷——第一卷《提前与准备》1911年之前传统经济的发展;第二卷《启动与抉择》:1912年至l949年10月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启动和艰难发展;第三卷《改道与腾飞》:1949年10月至2000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道路转变。本书版本采用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简介
虞和平(1948~),浙江宁波人,中圈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
目录
《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一卷)
绪论
第一卷前提与准备
第一编前提和外因(1840年前后)
第一章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
第二章19世纪世界现代化潮流
第二编传统社会的裂变(1840─1894)
第三章西方资本主义侵入与中国传统经济
第四章传统人文社会的分化
第五章政权结构的变化
第六章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最初尝试
第七章行会的现代性变异
第三编动力因素的增加(1895─1911)
第八章争取民族独立的现代化动力
第九章经济伦理资本主义化趋势
第十章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第十一章资产阶级的初步成长
第四编酝酿启动(1898-1911)
第十二章戊戌维新:早期现代化的社会动员
第十三章清末新政:清政府的改革尝试
第十四章立宪运动:改良主义道路的终结
第十五章辛亥革命:早期现代化的有效启动
第二卷启动与抉择
第一编现代化的启动与异化(1912─1916)
第一章民国成立与现代化因素整合
第二章经济现代化的社会动员
第三章资本主义经济法制体系初步形成
第四章资产阶级的形成
第五章现代化的危机:体制问题
第二编自由发展与道路选择(1917─1927)
第六章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
第七章传统农业的初步改造
第八章手工业的现代化趋向
第九章现代教育事业的崛起
第十章社会主义传入:发展道路的新选择
第十一章五四时期的现代化理念
第十二章早期共产党人的寻求
第十三章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冲突
第十四章南通模式:区域现代化的尝试
第三编畸形发展与道路分野(1928─1936)
第十五章国民政府集权政治的建立
第十六章工业化中的国家资本和民间资本
第十七章政府企图拯救农业
第十八章民间致力农村复兴
第十九章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实践
第四编外患内乱与道路抉择(1937─1949)
第二十章抗战时期的西部工业化
第二十一章现代化道路之争
第二十二章新民主主义的现代化构想
第二十三章振兴实业“一线生机”的破灭
第二十四章最后的抉择
第二十五章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概况
第三卷改道与腾飞
第一编改道与转型(1949─1956)
第一章新民主主义现代化的实施
第二章建立经典社会主义制度
第三章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启动
第二编受挫与调整(1957─1978)
第四章现代化社会动员受挫
第五章现代化与非现代化
第六章动乱十年:中国现代化的危机
第七章现代化新模式的萌生
第八章走向世界的新起点
第三编转型与改革(1978─1991)
第九章现代化新战略
第十章现代化的总体设计
第十一章农村现代化的起步
第十二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第十三章工业化中突起的异军
第十四章政治体制改革
第十五章经济体制的转轨
第十六章走向全面开放
第十七章建立科教新体制
第四编辉煌岁月(1992-2000)
第十八章南方吹来春天的风
第十九章市场经济终于植根中国
第二十章经济市场化的难题及化解
第二十一章国有企业改造
第二十二章建立现代法治体系
第二十三章“三个代表”学说:现代化的新方针
后论: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事业的贡献
……
《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二卷)
《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三卷)
书摘插图
第一卷前提与准备
第一编前提和外因(1840年前后)
第一章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
当17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之间欧洲和北美的现代化从暗潮涌动到形成澎湃之势,并开始向东方潜流。这时的中国,已在传统的封建制度和农业文明的社会形态下缓慢地发展了两千年,虽然传统的社会形态依然保持着,但是其内部构成和对外交往已经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在传统社会的肌体上开始滋长起一些新的因素,传统的价值观念开始受到批评,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商业和商人群体已有一定的扩展,商业资本已有一定的积累,文化和经济的对外交往在逐渐增加,从而使传统的中国社会中既存在着与现代化相抵触的因素,也产生了一些潜在的适应因素。
第一节 传统社会与现代化的关系
到19世纪西方的现代化潮流开始波及中国的时候,中国这个具有悠久传统文明的国家虽然仍处于封建社会状态,但是也出现了一些裂缝。
19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传统社会,就其政治控制机制而言,存在着一个二元的社会结构:一方面是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特征的国家政权,另一方面是以宗法(宗族)制度为特征的乡族社会。国家政权凌驾于整于社会之上,对主会实行专制集权式的政治控制,而乡族社会则依据它本身固有的宗法制度实行社会的自我控制。这两种控制的并存,维持着中国传统社会的秩序,推动着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