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25(MiG-25)的发展历程(8)
2x109.76 千牛。正常起飞重量 37(36)吨;最大起飞重量 41 吨。高空最大速度 3,000 公里/小时;低空最大速度 1,200
公里/小时。实用升限 22,000 米。超音速航程(不带副油箱)940(1600)公里;带副油箱 1,285(2,100)公里。起飞滑跑距离 1,250
米;着陆滑跑距离 800 米。
米格-25P 装 Smertch-A 相控阵雷达,带红外和雷达制导空空导弹 R-40T/-40R 各两枚。PD 型装 RP-25(Saphir一25)雷达和
R-40T 和 R-60 近距空空导弹各两枚。
米格-25 的两个型别虽然于 1969 和 1970 年通过国家验收,但 1972
年才正式服役,原因是一次飞机着火失事中苏防空军司令员丧生。事故的原因是涡轮叶片断裂。后将叶片刚心移至更接近根部,改善了涡轮前燃气的温度场,降低了涡轮温度。
据试飞员介绍.飞机交付使用后,他们曾被派往中东参战,进一步挖掘米格-25 的性能潜力。原规定飞机最大速度(M=2.83)下只能飞 3 分钟,在中东提高到 8
分钟。随后进行了历时 40 分钟的最大推力状态试飞,证明对发动机无任何不良后果,最后取消了时间限制。另外,在一次规避导弹攻击的飞行中,飞机速度超过了 M=3。
关于飞机的机动能力,据试飞员称,飞机的操纵简便,在 M=2.5 下可作横滚,完成 3~4g 的机动;在重量 30 吨条件下可完成 5g
机动。一次,一位飞行员曾使过载达到 11.5g,飞机严重变形但未散架,而且安全着陆。试飞员还反映问世 10 年后,米格-25
已成为一架非常正常的飞机,能完成整套高级特技动作,包括斤斗、半斤斗,只是半径较大。
米格-25 已于 1984 年停产,完成了二十年的生产历程。通过以上介绍多少反映了苏联航空技术和航空工业发展的特点。
首先,该机技术决策正确,从预研到原型机试飞只用了 6 年,为消除叛逃失密的改型仅用了 2
年,几乎没走弯路和反复,充分反映了设计局和航空工业强大的技术实力和较高的管理水平。
其次,气动布局、结构选材和发动机选型都是创新多于继承,风险较大,不锈钢焊接结构曾招致很多人非议。原型机三度坠毁,压力不同一般。但政府和军方对技术问题不横加指责和干预,培技术人员以宽松的环境条件,同时技术人员和试飞员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心和进取精神,面对困难不动摇,科学的态度予以克服.终于走出困境,取得成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