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天空中的“秘密武器”——飞行游戏与 Do-335(3)
地面上的 Gö 9,后面就是一架 Do 17
1942 年,德国航空部(RLM)提出了对单座高速轰炸机的需求,5 月份道尼尔公司就以修正过的 P.231/3
方案参与竞标,并击败阿拉多(Arado)和容克斯(Junkers)公司这两个强劲对手获得了编号 RLM Do 335
的研发合同。然而此后的发展却是一波三折,正当设计工作全面展开之际,面对盟军方面逐渐增长的空中威胁,单纯的轰炸机显得不合时宜了,航空部又指令将研制方向转到能适应各种作战要求的多用途战机上,可灵活地改装成战斗轰炸型、高速侦察型、双座夜间型和重装拦截型等。虽然
Do 335 的改进方案很快就拿了出来,但一早就对这种非常规设计心存疑虑的航空部技术部门迟迟不肯续签合同,道尼尔不得已直接向空军总监米尔希(Erhard
Milch)元帅求助,才推动了整个设计的最终完成。
1943 年初道尼尔拿到了制造 3 架原型机的合同,不过此时喷气机更受垂青,在希特勒的亲自干预下,梅塞施密特的 Me 262
被提到了更优先的地位,尽管在许多方面 Do 335 也不逊色,但米尔希所支持的更多原型机的生产计划还是被推后了。第一架原型机 Do 335 V1(CP+UA
序列号 W.Nr 230001)在道尼尔的腓德烈斯哈芬工厂(Friedrichhafen)完成,10 月 26
日从符腾堡的门根(Mengen,Wurttemburg)首次飞离地面,在第 4 次飞行中就突破了 600 千米/时的高速。V1 使用两台功率为 1,305
千瓦的戴姆勒·奔驰 DB603A-2 型 12 缸液冷发动机,分别驱动前后两具 3
叶可反距螺旋桨,机身中部的后发动机通过一根加长的传动轴驱动后桨,相应位置也配有散热器和排气管。和 Gö 9 一样,Do 335
也采用前三点式起落架,尾部由上下垂尾和左右平尾构成十字形,其翼展和机身几乎等长,整体轮廓显得相当粗壮。另一项很特别的是座舱中采用了当时还很罕见的弹射逃生座椅,以压缩空气为动力,但使用前须手动打开座舱盖。为了避免可能对飞行员造成伤害,弹射前可以先引爆在上垂尾和后螺旋桨处设置的爆炸螺栓而将这些危险部件抛开,同样在紧急状态下需要用机腹迫降时下垂尾也可以先抛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