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取绝对空优——麦克唐纳道格拉斯 F-15 鹰战斗机发展史(2)
“没有一磅重量用于对地攻击!”——这句话大概很多人都听说过,也知道这是在麦.道 F-15
战斗机发展过程中一个著名的口号。在很多文章里面,都提到美国空军由于在越南饱受教训,转而重视机动性,发展出以 F-15
为代表的一批第三代战斗机。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如果 30
余年前没有几个关键性人物、以及以他们为代表的一个秘密团体的出现,那么我们今天看到的 F-15 将是一架美国版的米格-25。从二战到越南
二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和军方对战争的态度有了极大转变。他们认为,未来的战争必将是一场核大战,因此所有的军事资源、军事理论都为此大幅度调整。在这场大变革中,战术空军司令部成为“重灾区”之一——在核战争中,战略空军是打击主力,战术空军也就沦入给人打下手的境地。
战斗机设计重点也发生巨大转变,转而强调核武器投射能力和防空截击能力。因为,根据五角大楼将军们的想法,在想定的核战争条件下,夺取制空权的不是战斗机,而是轰炸机——用核弹将对手的一切毁于地面。传统的空战机动变得陈旧过时,取而代之的是拦截。战斗机要求具备超音速能力、先进的传感器、导弹武器以及必要条件下的超音速机动空战能力。这种想法并不是第一次出现。早在二战期间就有人认为,随着战斗机速度提高和可用过载增大,使得先进战斗机进行空战机动变得不可能——然而直到
F-15 出现,战斗机的亚音速可用过载仍未达到人体所能承受的极限(早期 F-15 的极限过载是
7.33g)。然而接下来的不列颠空战证明,空战机动的技巧在空战中仍然是极其必要的,“空战无用论”随之销声匿迹。无独有偶,就在美国军方再度提出类似观点之后不久,又一次检验机会出现——1950
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空军在朝鲜空战中表现尚可。但也吃了米格-15 不少苦头。飞行员除了对米格-15
的垂直性能表示欣赏外,对自己战斗机重型化、多用途化导致机动性下降的现状也颇为不满。然而这场空战的教训却被美国军方有意忽略了。军方认为,朝鲜战争只是战争规则的一个例外,今后也不会再有一场战争具有和朝鲜战争类似的特征和规模——然而此后数十年,几乎所有战争都是和朝鲜战争同类的有限规模、夺取有限胜利的局部战争——尤其是令美国人刻骨铭心的越南战争。事实上,朝鲜空战真正的遗产就只有一个——洛克希德
F-104“星”战斗机,这是真正应飞行员的要求设计的空中优势战斗机(尽管它的高空高速特征往往让人将它和同期的美国战斗轰炸机混为一谈),当然这种飞机并不讨美国空军喜欢,很快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