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日式战机——Ki-45 屠龙(9)
Ki-45 第一次性能向上型线图
重新设计后的飞机被称为“Ki-45 改”,非正式名称“Ki-45 第二次性能提升型”。首架飞机在 1941 年 8
月于岐阜工厂下线,并在接下来的一个月中进行了试飞。到 1941 年末川崎又生产了 Ki-45 改的两架原型机和 12
架预生产型机,试飞结果令人满意。日本陆军决定将这种飞机以陆军 2 式复座战斗机甲型“屠龙”的名称投产,即 Ki-45
改甲,并指示川崎在岐阜工厂和新建的明石工厂同时生产“屠龙”。
1942 年 8 月初,军方试飞完成后,“屠龙”开始装备第 5 战队,在来年 7 月部署到新几内亚之前,该战队一直作为转换单位负责 Ki-45
改甲飞行员的训练。第一支“屠龙”作战部队是第 21 战队,10 月部署到缅甸,一个月后第 16
战队部署到中国。此时日军掌握东南亚的天空,“屠龙”并不是能经常遇到敌机,所以大多进行反舰和对地攻击任务,居然也很胜任。但是与其德国兄弟 Bf 110
一样,在不多的空战纪录中,“屠龙”暴露出严重的问题。在与东南亚战区最常见的盟军战机 P-40 的较量中,“屠龙”除速度略快外,其他性能都较差;20
毫米航炮射速仅 127
发/分,在空战中作用有限;最重要的是日军对双发战斗机的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指望“屠龙”能像单发战斗机那样与敌机缠斗,并沿用单发战斗机的多机编队战术,在面对
P-40“打了就跑”的战术时无力招架。飞行员对“屠龙”并没有什么好感,引擎和冷却系统一直麻烦不断,而且马力不足,后方视野很差,机腹机炮无法在飞行中填装,唯一值得称道之处是“屠龙”装备了自封油箱,此举在同时代日式战机中相当罕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