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日式战机——Ki-45 屠龙(11)
部署在太平洋岛屿的 Ki-45 改甲,隶属第 5 战队
Part1 Part2
-Part1-
非典型日式战机
——Ki-45 屠龙 Armstrong
Part1
为了增强“屠龙”的反舰和对地攻击能力,川崎又研制了一种特殊型号,Ki-45 改乙,正式名称陆军 2 式复座战斗机乙型。Ki-45 改乙初期型使用两挺
12.7 毫米 1 式机鼻机枪,并在机腹加装一门手动填装的 98 式 37 毫米炮。后期型发动机更换成 14 缸星形三菱 Ha-102,起飞最大功率 1,080
马力(2,700 转/分),2,800 米高度时 1,050 马力,5,800 米高度时 950
马力。三菱的发动机的引擎舱直径比中岛的要小,但长度增加。飞行总重量的增加抵消了马力增长带来的好处,所以 Ki-45 改乙性能基本无变化,但飞行员对 Ha-102
的可靠性给予好评。
Ki-45 改“屠龙”频频出现在东南亚和荷属东印度群岛上空,盟军代号“尼克”(Nick)。一开始盟军误认为“屠龙”是日本生产的法国 Potez 63 或德国
Bf 110 的,后来一份来自中国战区的报告称这是日本新研制的战斗机,型号 I-45。1943 年秋美国第 5 航空队的北美 B-25
轰炸机对新几内亚伯然机场进行奇袭时首次获得了“屠龙”的清晰照片。Ki-45 改对地攻击作战表现良好,特别是在攻击美国海军 P.T.鱼雷艇和盟军装甲车上,还造成了进行远程轰炸任务的无护航
B-24 轰炸机的严重损失,这迫使第五航空队司令肯尼将军向美国陆军航空队施压,要求装备更多的 P-38,这是盟军仅有的可对 B-24 远程任务护航的战斗机。
1943 年 9 月 2 日,驻扎在新几内亚的美国陆航第 49 战斗机大队的 P-38 在一次护航任务中首次遭遇“屠龙”。在这次 B-17 和 B-26
协同轰炸位于格鲁斯特角日军机场的任务中,15 架 P-38 负责为低空的 B-26 和高空的 B-17
护航。轰炸进行的很顺利,仅遭到一些小口径高炮的射击。就在完成轰炸后转向大海方向撤离时,B-17 向 P-38 呼救,报告遭到一种双发战斗机的攻击。
中队指挥官格里.约翰森带领两架僚机从 4,500 米高度朝一架被攻击的 B-17 俯冲过去,“屠龙”见事不妙,立即终止攻击并企图俯冲逃离。但 P-38
速度俯冲惊人,在 3 架闪电的射击下,日机旋转着,拖着黑烟坠落于环绕海湾的小山之间。
彼得.阿尔杰和僚机锁定了另一架正在攻击 B-17 的“屠龙”。不过这个家伙并没有俯冲脱离,反而试图绕到 P-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