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日式战机——Ki-45 屠龙(13)
改甲在机场改装成夜间战斗机。当时日本没有机载雷达,必须依靠地面引导和飞行员目视来截击盟军轰炸机。一旦日本飞行员发现轰炸机,他们就打开 Ki-45
改甲机鼻下方的着陆灯,照亮猎物进行攻击。这些早期的“屠龙”夜战型增加了两挺斜射 12.7 毫米 1 式机枪,安装在原先飞行员和无线电员之间的机身主油箱位置。
1944 年初日本战争部担心波音 B-29
即将对本岛进行的战略轰炸以及美国陆军航空队可能选择夜袭方式,急需装备大量夜间战斗机。此时研制新型夜间战斗机已经来不及,鉴于在新几内亚和腊包尔对 Ki-45
改进行改装很成功,航空本部指示川崎开始生产“屠龙”的夜战型。土井武夫决定以 Ki-45
改乙为蓝本研制夜战型,由于日本的机载雷达仍在研制中,所以工作也就局限在重新调整一些仪表和军械的布置上。夜战型被称为陆军 2 式复座战斗机丙型,即 Ki-45
改丙,该型的机鼻更长更尖,内部没有安装任何武器。Ki-45 改丙保留了机腹 37 毫米航炮,但型号改为半自动的 Ho-203,携弹 16
发,另外机身中部安装两门 20 毫米 Ho-5 斜射炮。最初的型号保留了后座的 7.92 毫米机枪。Ki-45 改丙于 1944 年 3
月在明石工厂投产,次月完成首架飞机。

1944 年 8 月,第 5 战队的 Ki-45 改丙,尾翼有“白头”的中队标记
Ki-45 改丙之所以取消前向火力,是因为 B-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