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日式战机——Ki-45 屠龙(2)
中岛 97 式战斗机(Ki-27)和三菱 97 式重轰炸机(Ki-21)
1934
年法国和德国同时兴起研制远程双发战斗机的热潮,这也引起了日本军方和航空业界的注意。在计划中的太平洋和入侵东南亚的作战中,日本陆军航空兵要面对远程跨海飞行,所以需要双发远程战斗机以弥补现有单发战斗机的“腿短”的缺陷。其实此时各国都对双发战斗机太理想化了,他们认为这是一种万能战斗机,不光能为轰炸机进行全程护航,还能与敌战斗机争夺制空权,或携带炸弹攻击地面目标。日本军方显然也被双发战斗机的美好前景迷住了,在观望了一阵后,1937
年 3 月日本陆军发出双发远程战斗机的招标,而此时法国,德国和荷兰的相似型号已经在试飞中了(Potez 630,Me 110 和福克 G.I)。

福克 G.I
招标中要求双发战斗机的作战半径要达到 400 至 500 公里,另富余 30 分钟飞行时间。其余性能必须尽量与单座战斗机接近。武备为固定机炮 2
门,旋转机枪 1 挺,另要有一套无线电设备。
由于不同意双发重型战斗机一开始给出速度、机动性和军械方面的设计指标,陆军航空本部立川技术研究所调低了指标,这样可以减小设计难度。1937 年 3
月,川崎航空工业,三菱重工和中岛飞机三家公司被陆军选中开始预研。但三菱的 Ki-39 和中岛的 Ki-37 以缺乏技术人员为由都在项目初期夭折。仅剩的川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