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喷气式轰炸机
第三代喷气式轰炸机
B-70超音速轰炸机计划下马后,美国空军的将领们仍坚持要搞战略轰炸机,他们认为,有人驾驶轰炸机在陆基洲际导弹、潜射弹道导弹和空射核导弹(核炸弹)三位一体战略威慑力量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在无望得到B-70飞机之后,美国空军又提出了“先进有人驾驶战略飞机”(AMSA)计划,要求研制一种低空高速突防轰炸机来取代B-52。 1969年尼克松就任总统后决定加速实施AMSA计划。同年11月,美国防部发出招标要求。经过设计竞争,1970年6月,选定洛克韦尔公司作为飞机的主承包商,并将该机定名为B-1“持矛者”。 几年后,美国防部认为:下一代轰炸机应具有执行多种任务的能力,美国军方将4架B-1的原型机称为B-1A,而将其改进型正式命名为B-1B。经过几年的改进和试飞,新型轰炸机计划终于大功告成。1986年6月,首架B-1B飞机正式加入了美国空军的行列。单价2.5亿美元的B-1B装备部队后,由于可靠性问题和飞行员操纵上的错误,发生过几次严重飞行事故。使用中还发现该机的机载电子对抗系统存在着相互干扰等缺陷,其执行常规轰炸任务的能力也由于各种设计上的原因而受到影响。所以,它们不得不一面服役,一面进行改造。以致到了海湾战争爆发时,B-1B还不能正常使用,只好在大后方待命。反倒要老式的B-52重披战袍,以几十岁的“高龄”,长途奔波到海湾地区去冲杀。 直到1998年12月19日,在“沙漠之狐”行动中,B-1B才紧随B-52之后,首次参加对地攻击行动。从正式开始研制,到第一次“持矛”参战,前后相隔了28年。 为了与美国相抗衡,前苏联也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初和80年代初研制出了图―22M“逆火”和图―160“海盗旗”两种变后掠翼战略轰炸机。 图―22M于1970年开始试飞,1974年装备部队。在美苏间进行的核裁军谈判中,图―22M“逆火”曾是双方争论的焦点之一。美国人认为它是一种新研制的远程战略轰炸机,应属于裁减之列。而前苏联政府则将其称为中程战术轰炸机,而且它并非新型飞机,仅仅是老式的图-22“眼罩”轰炸机的改进型。 其实,专家们一眼就可以看出,图―22和图―22M根本就是两种东西,二者之间的继承性很少,若说它们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也只是外形尺寸差不多而已。图―22的两台发动机装在机身后部上方,图―22M的发动机则置于机身两侧。图―22采用的是普通的后掠翼,而图―22M采用的是较先进的变后掠翼。两者的平尾、起落架也都不一样,只有机头与立尾的形状有些相像。应该说,图―22M“逆火”是图―22“眼罩”的替代机型,而不是它的改进型。 把这样一种上百吨重的、外形尺寸较大的飞机称之为战术轰炸机,显然是不合适的。但与图波列夫设计局后来研制的图―160相比,它的吨位和航程又都相形见绌,因此,将其定义为中程战略轰炸机较为恰当。 图―160“海盗旗”是前苏联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正式开发的一种超音速远程战略轰炸机。该机的设计思想和设计特点与美国的B-1有许多共通之处,可以说,“海盗旗”计划起源于B―1。 1975年,图―160战略轰炸机的发展工作正式启动。1981年12月18日,其原型机进行首次试飞。1986年,由喀山制造厂生产的第5架图―160出厂,并交付苏联空军。 “海盗旗”在技术和性能上都堪称是首屈一指的大型军用飞机,俄罗斯飞行员驾驶该机曾在载重量、飞行速度、爬升率等方面创造过50余项世界纪录。它具有洲际活动能力,可以随时以较高的速度,在任何气象条件下,在全球任何地方完成攻击任务。 由于这种飞机过于复杂,造价很高,且存在不少质量问题,故未能大批量生产,仅制造了33架便停产了。1991年,苏联解体,分裂为15个国家,多数图―160战略轰炸机留在了乌克兰。为了能保持核大国的地位,在经费短缺以及战略轰炸机的作用受到怀疑的情况下,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力排众议,下达了继续制造图―160飞机的命令。1992年2月14日,重新生产的第1架图―160装备部队。同年,又制造出三架这种飞机。俄罗斯空军重新组建图―160战略轰炸机大队的工作就此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