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顺治甲午鹿鸣宴银托杯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产生于隋代,兴盛完备于唐代,至清末取消,共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历史。在此期间,与科举考试相关的各种特色文化应运而生。在

杯通高5厘米,口径5.7厘米。侈口,圆形,圈足。杯身錾刻瑞兽飞腾于云间,以纹为地。杯两侧有卷尾龙形耳,龙口衔住杯口。杯置于葵花形托盘上,盘高1.8厘米,盘径16.8厘米。口沿錾刻波浪纹。盘心中间凸起圆形杯座,錾卷云纹。盘内底锤压出凸起纹饰,为双龙戏珠图案。盘心下方凸起方框内楷书“顺治甲午科顺天乡试鹿鸣宴”三行十二字铭文。这套清代鹿鸣宴银托杯,纹饰精美,反映了清初精湛的工艺制作水平。
铭文中所记顺治甲午年为清顺治十一年即公元1654年。清代乡试为省级考试,其沿明制,每三年一考,逢子、卯、午、酉年为正科,恩科例外。因在秋季八月举行又称“秋闱”。源于唐、宋时期的府试、州试。北京顺天府乡试在京城东南隅的贡院考场内举行。考生为国子学生员及府、州、县学生员之学成者,儒士之未入仕者,官之未入流者,由有司保举,均可参加考试。乡试共考三场,考试内容为四书五经、八股文章等。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在乡试放榜后,为庆贺国家得到人才,各省地方长官要举行宴会宴请考官及本省新科举人。因为在宴会上要歌歌《鹿鸣》诗,所以称为“鹿鸣宴”。《鹿鸣》诗是《诗经·小雅》中的首篇,诗中借鹿呼伴聚食习性的比喻,为我们描绘出春秋时期君臣嘉宾欢宴的场景。因此在先秦时期,《鹿鸣》成为宴会宾客时演奏的乐曲。至汉代,出于对人才的渴求《鹿鸣》进一步引申出礼贤、敬贤之义。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后世以“鹿鸣”为宴名,表示了礼遇贤才的意思。
鹿鸣宴这种宴会形式始于唐代,据《新唐书·选举志上》记载:每年仲冬,地方“乡贡”要“怀牒自列于州、县”,经过州、县考试合格者,由地方长吏“以乡饮酒礼,会属僚,设宾主,陈俎豆,备管弦,牲用少牢,歌《鹿鸣》之诗,”欢送他们到京城参加尚书省考试。这种在乡试后由州、县长官以乡饮酒礼,为贡举人进京应考饯行的宴会礼仪,成为后世鹿鸣宴的起源。
宋代沿用唐制,除在乡试后举行鹿鸣宴欢送贡举人赴京参加考试外,还有在殿试后由文武两榜状元设

明、清两朝沿用了唐、宋时期在乡试后举行鹿鸣宴的做法。其中清代鹿鸣宴更加隆重。从史料中记载的清代顺天府鹿鸣宴的热闹场面可见一斑。顺天府鹿鸣宴由府尹主持,宴请主考官、学政、各执事官暨新科举人。席间不仅要唱《鹿鸣》诗,跳魁星舞,庆贺国家考选得到贤才,还要给新科举人“金银花杯盘,披红绸缎”。这套银托杯就是给当时参加1654年顺天府鹿鸣宴的新科举人的,它显示了朝廷对人才的优待和“士子读书之贵”。
在这次鹿鸣宴举行三百年后,这套银托杯于1954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至今保存完好,成为研究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