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不同军情的 六面内章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土地革命战争馆”里陈列着一枚六面印章。六面印章为木质印,其中5面刻满花纹,一面四周刻满花纹,中间留有空间。这不是一枚普通的印章,它是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在浙闽边界地区开展游击战争传递军情的“六面内章”,又称“六面密印”。
1934年7月,为了牵制国民党军,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宣传党的抗日主张,红7军团奉命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军团长寻淮洲、政委乐少华、参谋长粟裕、*部主任刘英。同年11月,红7军团转战到闽浙赣苏区,奉命与红10军组成红10军团,对外仍称抗日先遣队,方志敏任军政委员会主席。
1935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红10军团,在赣东北和浙西边境的怀玉山遭到7倍于己的国民党军重兵的围攻,虽经顽强斗争,最后弹尽粮绝,指战员大部分壮烈牺牲。抗日先遣队参谋长粟裕、*部主任刘英率领先头部队突出重围,历尽艰辛,回到闽浙赣苏区。
1935年2月初,中共闽浙赣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分局转来的中共中央1月15日的指示,以抗日先遣队的先头部队为基础,加红30师一部,组建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以粟裕为师长,刘英为政委,率部深入浙江,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创建苏维埃根据地,以积极的作战行动,打击、吸引和牵制国民党军,保卫闽浙赣基本地区和邻近的根据地,并从战略上配合红军主力行动。
粟裕、刘英率领红军挺进师于2月下旬从江西德兴出发,突破敌人六道封锁线,到达闽北苏区,与闽北党组织、红军会师。在闽北,挺进师成立了师*委员会,作为最高的党政政军领导机关,统一领导挺进师及其活动区域中的党政军工作,刘英任书记。
3月下旬,挺进师翻越闽浙交界的仙霞岭,进入浙西南。挺进师采取灵活的战术,在浙闽边境积极开展游击战争,逐步建立了浙西南游击根据地。
挺进师在浙西南的活动,使浙江国民党当局十分震惊和恐慌,设立“浙南剿匪指挥部”,调集重兵向浙西南地区发动“进剿”。8月,蒋介石下令国民党军“闽赣浙皖边区清剿总指挥部”由福建入浙,“清剿”挺进师。
为了保持与地方武装、党组织的联系和游击区内各个组织之间的联系,挺进师刻制了“六面内章”,作为内部通信联络的密印。
9月,挺进师到达浙南,政委刘英派人将一枚密印送给泰南区党委和政府,并附了一封信,说明其使用方法。信的内容如下:
“泰南区党委、政府,二位同志:本日我交本队伍(送)来六面内章一颗,付尔区要急应用,内有空面填名字一个,不是大(太)急不要用空面。用别面,即有苏干队到区;有空面印到,即有大队伍来。此印不可失落。如有白匪进功(攻),加盖空面印,到,无论何处,有大队伍来。切切为要。专此顺达,祝尔平安。
公元一千九百三十五年九月十四日第七军团刘英付”
刘英在信中告诉泰南区党委和政府的同志,六面内章是在紧急情况下使用的,特别是空面印,不是非常紧急的情况下,不要使用。有空面印到,即有大队伍来。如有国民党军和保安团进攻,在盖纹面印的同时,要加盖空面印。
泰南区是浙江省泰顺县南部与福建闽东相接的一个区,是浙南游击根据地的一部分。刘英在信中仍用红7军团番号,因为浙南挺进师的前身是7军团,人们比较熟悉。
泰南区接到密印和刘英关于使用方法的信后不久,9月21日,国民党军向泰南区发动“进剿”。泰南区党委、政府便向闽东霞浦福鼎泰顺中心县委发出紧急调令,调该中心县的第3连第6队到泰南区增援。调令上除盖有纹面印外,加盖了空面印,说明情况紧急。调令内容如下:
“闽东霞鼎泰中心县第三连第六队调到泰南区,希马上到达,紧急。
公元壹千九百三十五年九月二十一日”
1936年7月上旬,国民党军又向泰南区发动进攻,泰南区再次使用“六面内章”向霞鼎泰中心县委发出加盖空面印的紧急调令。调令内容如下:
“霞鼎泰中心县第一连第五队召来泰南区,马上到达,紧急。
公元壹千九百三十六年七月十二日”
“六面内章”的使用,加强了浙南游击区的内部通信联络,及时传递了不同的军情,在浙南地区的三年游击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面内章”作为珍贵的历史文物,与刘英给泰南区关于使用印章的信及两份调令,一起陈列在军事博物馆的“土地革命战争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