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洛克希德战鹰――PV-1/2“文图拉”/“鱼叉”简史(7)
“文图拉”MK I。MK I 型机于 1941 年 7 月 31 日首飞

“文图拉”MK I,英国皇家空军,1941 年
在完成了 188 架 MK I 型机后,合同中余下的 487 架飞机则被改进成为“文图拉”MK II 型。它们和 MK I 型基本相同,区别在于 MK II 型的普拉特.惠特尼 R-2800-31 型发动机开始按照美国军标生产,而 I 型的发动机则是按民用标准生产的。这 487 架飞机中,196 架分别交付给了英国皇家空军、加拿大皇家空军和南非空军,264 架归美国陆军航空队所有。剩余的 27 架飞机交付给了美国海军,并被赋予了 PV-3 的编号,供空勤人员熟悉该机和训练之用。
1942 年 5 月,“文图拉”MK I 型和 II 型开始进入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司令部第二大队所属的 3 个中队服役。皇家空军 21 中队率先装备了“文图拉”,皇家新西兰空军 487 中队和皇家澳大利亚空军 464 中队则分别在同年 8 月和 9 月获得了新装备。11 月 3 日,该大队执行了首次飞行任务。1942 年 12 月 6 日,大队出动 47 架飞机,会同道格拉斯“波士顿”和德.哈维兰“蚊”式轰炸机,对位于荷兰埃登霍芬的菲力浦电子设备生产工厂进行了低空攻击。这次攻击很不走运,9 架“文图拉”被击落,37 架被击伤!于是“文图拉”转而执行在中空攻击在法国的机场、交通枢纽和铁路转运站等任务。但是,当 1943 年 5 月 3 日新西兰中队的 11 架飞机对阿姆斯特丹的一座电站进行攻击后,只有一架飞机平安返回!鉴于在这些行动中损失惨重,“文图拉”被认为并不适合作为中型轰炸机。第二大队的三个中队在 1943 年 8 月重新装备了速度更快的“蚊”式 MK VI 型。一些被替换下的“文图拉”改进成为 GR MK I 型,在皇家空军海岸司令部作为气象侦察机使用。
二. 美国陆军航空队中的 B-34/37
对洛克希德 37 型系列的第二批订单是由美国陆军航空队在 1941 年 8 月 8 日下达的。合同要求在洛克希德 B-1 工厂生产 550 架 O-56 型(美国陆航编号,洛克希德公司内部编号为 137-96-03 型)飞机。陆军航空队计划将其作为武装侦察机。O-56 装备两台 1,700 马力的怀特 R-2600-13“旋风”双排 14 缸气冷星型发动机。1942 年初,美国陆航在编号体系中废除了用于观察类飞机的字母“O”,于是起先该型机被重新编号为 B-34B “列克星顿”。但为了区别于其他使用普拉特.惠特尼发动机的 B-34,它们的编号随后又被改为 B-37。在第一架飞机被交付之前,对该型机的需求数量就被大大削减。最终总共只有 18 架飞机在 1942 年 9 月至 43 年 4 月间交付。所有这些飞机在 1942 年 10 月被统一更名为 RB-37,字母“R”表示限制使用,不能投入战斗。显然,美国陆军航空队对这种基于民航客机改进而来的作战飞机并不怎么信任。
1941 年 8 月 13 日,美国陆军航空队和洛克希德公司签定了第三份合同,订购 200 架洛克希德 137-27-02 型飞机,这些飞机将通过“租借法案”以“文图拉”MK IIA 的名称转交给英国皇家空军。该批次飞机装备了美国马丁公司的机背炮塔,当美国于 1941 年 12 月参战时,陆军航空队马上征用了已经生产出的 134 架飞机。有 20 架飞机立刻以 B-34 的编号进入美国陆航服役。最终整个合同中的 200 架飞机只有 25 架交付给了皇家空军,41 架交付给了皇家加拿大空军,其余的 134 架飞机都以 B-34 的编号在美国陆航中服役,其中 57 架作为轰炸投弹训练机,28 架作为炮手训练机,16 架作为靶标拖曳机,13 架作为导航训练机(不过在稍后交付美国陆航的 101 架飞机中,后来又有 20 架和 23 架分别转交给了澳大利亚空军和新西兰空军)。1942 年 10 月,陆航的这些 B-34 均被更名为 RB-34,表明这些飞机的使用受到限制。
受欧洲上空不愉快经历的影响,B-34/37 只能在美国陆军航空队庞大的轰炸机群中承担一些训练任务,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小配角。而在海军中,情况是否会有所改观呢?
